孔子的交友之道——《论语》语论十九(2013年4月5日)
(2013-04-05 11:47:58)
标签:
就是友善张向逻辑天下 |
分类: 读万卷书 |
《论语》:“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25)
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
语论:孔子其实并不是那种性格刻板古怪、不近人情的人,在生活中他还是乐于结交朋友,善于与人沟通的,他在《论语》第一篇第一章中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对远方朋友来访的欢愉心情。但是孔子交友是有原则的,除了共同的志向和爱好而外(“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的交友之道主要有三条:“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和“过则勿惮改”。
一、“主忠信”:“主”,翻译成今语是“以……为主”或“以……为重”。“忠”与“信”,是与人交往的两条重要原则,“忠”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朋友以身家性命相托,我就要以身家性命践行;“信”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7),答应朋友的话就一定要兑现。
生活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是很难理解“忠信”对于古人的重要意义。比如两个相距百里之外的朋友相约见面,其中一人临时有事不能践约,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今天,双方只需手机联系一下,改约一个时间就可以了,但在古代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如果一方爽约,另一方将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往返的路途奔波不必多说,关键是他也许会怀揣期盼在约会地点苦苦地等待下去,最终结果却是杳无音讯,他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对于朋友讲求“忠”与“信”,这既是尊重朋友,也是尊重自己,因为朋友关系是对等的。
孔子是非常重视“忠”与“信”的品格培养的,而且将此作为教授学生的重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他要求学生们每日反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4)?以此来培养和增强“忠信”的意识。他告诫弟子们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15·6)?如果具备了“忠”与“信”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即便是蛮夷之地也可以畅通无阻,反之则寸步难行。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22)?“輗”和“軏”都是车辕上的关键部件,缺失了,车就无法前行,“忠”与“信”则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缺失了,人就难以行走天下。
在孔子看来,“忠”与“信”不仅是处世交友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张向他请教提高道德品质的方法,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2·10)。后来子张又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接着他具体解释“五者”为“恭”、“宽”、“信”、“敏”、“惠”(17·6)。可见,平时注重“忠”与“信”的品质培养,坚持“忠”与“信”的交友原则,是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的。一个对朋友讲求“忠信”的人,他也可以做到对国君“忠”,对父母“孝”,对人人“仁”,因为这些内在品质是相通的。
二、“毋友不如己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不太逻辑,如果人人都坚持“毋友不如己者”的交友之道,天下岂不是就没有朋友了吗?但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孔子这里所说得“不如己者”主要指的是道德修养方面的,即道德品质低下的“小人”。他在《季氏篇》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这里的“损”与“益”都是从道德品质方面来考量的。孔子认为,与朋友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能过于疏远,也不能过于亲密,“朋友数,则疏矣”(4·26),特别是与那些道德品质低下的“小人”交往,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招惹怨恨,自取其辱。有一次,他的学生自贡向他请教交友之道,他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
三、“过则勿惮改”。孔子结交朋友,与朋友交流,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学识上获得教益,同时他也是把朋友当做一面自省改过的镜子,通过与朋友比较,发现朋友身上的长处,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努力加以改进。他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也”(4·17)。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自省”是儒家学派加强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法,“自省”的动力来源于与朋友交往过程中的比较,而“自省”的效果则落实在事后的自我悔过与改正,所以《论语》中许多篇章都是孔子的自问自答,这实际上就是孔子自省改过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