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的“入道四行”(2010年5月7日)
(2010-05-07 10:24:11)
标签:
宗教基本教义《唐高僧传》达摩杂谈 |
分类: 日志 |
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北魏时由海路经广州来到中土,途经金陵时曾与南朝梁武帝论佛法(见《景德传灯录》)。后再北行至洛阳,有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的传说。其实“达摩面壁”是个讹传,“面壁(壁观)”是达摩提出的宗教修养方式之一。
达摩禅法的主要特点是在禅定的形式下进行思想意识的锻炼,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两种修养方式,“理入”就是“壁观”。据《唐高僧传》记载,“壁观”的意思是使心如壁立,不偏不倚,指的是心境修炼的状态,而不是面壁而坐的形式。
所谓“行入”,也很简单,共有“四行”:一是“抱怨行”(修道苦而不怨)。“抱怨行者,修行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怼。”二是“随缘行”(放弃是非善恶,不计得失)。“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于法也。”三是“无所求行”,教人放弃改善当前生活的任何要求和愿望,于生无所求。四是“称法行”,即教人按照佛法的基本教义(法)去行动。
道,乃高深莫测者也。悟道乃至入道,仅一“观”四“行”而已,删繁就简,通俗易行,这是禅宗较之天台宗、法相宗的高明之处。宗教信仰是要人去信奉的,如果基本教义搞得艰涩难懂,深奥繁复,谁去信它。无人信,寺庙里哪来香火?现如今“三个代表”也好,“先进性教育”或“科学发展观教育”也罢,似乎也是如此,不钻牛角尖,不讲大道理,整理几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话,不管理解不理解,背下来照着做就行了。如此看来,那些想从哲学的高度把基本原理搞清楚的人,做的只是小学问,成不了大家,也成不了大事。只有确定既定目标后,又善于简单从事的人,才是成大事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