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进退出处观——《论语》语论一(2010年3月16日)

(2010-03-16 16:45:01)
标签:

进退出处

《论语》

史鱼

孔子

分类: 读万卷书

 

《论语》:“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5·7)

 

 语论:中国文人素有“仕”的情结,许多人一生都在进退出处之间患得患失,左右权衡,最终一事无成。文人出“仕”,是由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的。春秋末年,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国家权力的下移,“士”这个阶层已不再是由君主直接掌控的军事力量了,他们一部分人分化为拥有自己经济和军事势力的新兴地主阶级,另一部分人则分化为非农非商非官非士(军士)的“闲人”,这些人平时以讲求礼仪,习诵经典为业,期望得到君主的赏识而出仕做官,即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士”。可见文人出“仕”,在拯救危世的华丽外表之下,也有实实在在的饭碗问题,所以孔子直接把出仕做官称为“谷”,也就是换取俸禄,“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14·1)。

在谋官求职的过程中,孔子及其后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念,我们姑且称之为儒家的“进退出处观”。

首先,对于出“仕”与否问题,主要取决于政治环境,即“邦有道”或“邦无道”。孔子主张“邦有道”时要积极入世,有所作为,在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同时,也要让自己的生活富足起来。如果生逢盛世,自己却碌碌无为,穷困潦倒,这是可耻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8·13);如果“邦无道”,孔子则反对出仕做官,因为这违背了儒家的政治理念。为了俸禄而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这也是可耻的事情,“邦无道,谷,耻也”(14·1),“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其次,身处危邦乱世,孔子主张全身守节,隐退江湖,他曾多次向学生表达了这一观点:“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7·11),“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7)。孔子是一位社会责任感极强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是不会轻易妥协和放弃的。当个人理想与现实政治发生冲突时,孔子选择退隐,其实这是一种处世策略,一方面可以全身远耻,另一方面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冷静地观察时局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孔子的“隐”是一种有所“怀”,有所“藏”的退隐,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将其归纳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再次,在进退出处问题上,孔子曾分别对四个人做出了直接评价:一是卫国大夫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15·7),孔子的评价是“直哉”,显然孔子对史鱼的做法是不认可的;二是他的学生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5·2),孔子认为他无论治乱都能保全性命,虽未必高尚,但做法可取,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三是卫国大夫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5·21),孔子认为他是一个富有大智慧的人,不仅能全身,还能远耻,所以说他的智慧也许别人能学,但他的愚钝却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四是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5·7),孔子的评价是“君子哉”,也就是说,他的道德修养已臻最高境界!何谓“卷而怀之”?就是身处危世而不坠其志。另《左传·哀公二十年》中也有一段文字可作补充:“楚王问曰:‘史黯何以得君子?’(晋)楚隆对曰:‘黯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王曰:‘宜哉。’”能够做到“退无谤言”,这说明其行为举止皆得体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