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你所知道的,我要不断地同迂腐的课程和考试做着艰苦的斗争,以至花去许多宝贵的时间。
而仅有的少得可怜的时间里,又不能全都投入到阅读文学著作之中。看短篇小说是我最常用的伎俩,看一部短篇小说的时间极少,哪怕看到了一部很烂的小说也不会损失惨重,相反,如果是一个长篇的话,当看到中间,萌生厌恶的时候,便要举棋不定良久,不读下去,前面投进去的“本钱”可就赔个精光,读下去,又不知道能不能赚回来,像个股票配套了的股民。
读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里》是我一次受益匪浅的“投资”。这个划分为十五个章节的短篇小说集,花了不到一天就读完了,它的篇幅极其短小的,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强烈表现力则给我极大的震撼。可以说,形成了三个明显而连续的风格特征:精炼、开放性和峰回路转。其中“精炼”构成了“开放性”的基础,显而易见,因为语言的精炼,短小的篇幅在字面上不可能将所有小说故事的信息揭示给读者,读者必须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隐藏于字面背后的深意,每个读者的思维是大不相同的,对同一段文字的含义可能产生多种理解,从而小说文本的开放性由此产生。但是并不是说只要小说的文字精炼,开放性就必然产生,这必须要看小说文本中给出的关键语句(往往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之前有没有给出明确限定性的、基础性的前提,如果有那么即使小说的篇幅很短小,语言很精炼,我们仍然能够明确地知道作者的要表现的主旨。![[转载]读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里》 [转载]读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精炼”同样构成了小说“峰回路转”的前提。峰回路转实际上是读者对小说中前后内容或意义反差产生的一种感觉。小说中前后内容或意义反差越大,峰回路转的感觉就越强,另外,内容或意义反差的前后段落相衔接的越紧凑,峰回路转的感觉也越强烈。海明威小说就是以后一条路径发挥作用的,语言的精炼,使得两种内容或意义反差巨大的前后句子紧挨在一起,这就提高了小说叙事的速度,让读者猝不及防,峰回路转油然而生。举例子永远比空谈理论要强得多,还是说说我对每一部小说的感受吧:
《第一章》
一道开胃菜,带着开放性,也不知道是酸?是甜?是苦?还是辣?你可以说,那群喝醉了的士兵是一群对战争失去勇气的懦夫,可以说这是个对紧张与轻松交织的氛围的描写,也可以说拿什么都没有,不过是篇士兵的日记。
《印第安人营地》
这是一篇范文,凝聚很多海明威招牌。由于精炼带来的峰回路转,由于精神紧张而似是而非的人物对话,以及称为强者的生存意志。
《第二章》
精炼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结尾揭示原因——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高潮(揭示大批人马在雨中行动的原因在于撤退)前,做足了铺垫,最为景点就是紧挨着高潮的那段对生产孕妇的描写:见过生产过程的人都知道,孕妇的喊叫既叫人害怕叫人厌烦(也许除了她的亲人外),而这种感觉和撤退时的心情是相似的。
《医生夫妇》
延续《印第安人营地》的写作手法,在心情极度复杂的情况下简单机械的对话,以及高潮爆发前的那个瞬间。
《第三章》
极其冷静、的语调,极其精炼的句子,丝毫没有对生命到同情,表现了战争的残忍,以及战争将人变得冷血麻木。
《了却一段情》
因语言精炼带来开放性的范文。作者控制的叙事者不介入到男女之间的对话中,只是将他们转述出来,不评论,不解释,致使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对话成了只有他们了解的事,读者一头雾水。实际上,开放性带来了读者的一种解放:过去只能跟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现在,则有了很大的空间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编写小说。这个风格被海明威运用在另一片景点的短篇小说中——《白象似的群山》。
《第四章》
一股强烈的峰回路转的感觉。到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才将读者从得意的情形中一棒子打进了紧张中。
《三天大风》
把屋外强烈的大风象征男主人公平静对话下隐藏的因为和女友分手的内心烦躁,又以男主人公在大风天气下出门打猎象征他靠勇气战胜了大风——战胜了烦躁的心情。
《第五章》
临死前的态度,是海明威喜爱的主题之一,人固有一死的,关键是态度问题。希腊大臣已其强硬的态度,自主选择了死亡时刻的姿势不能不说使情节具有了英雄主义的氛围,而这氛围是通过精炼的词句制造的,其精炼的让空气都有了宁静感。
《拳击家》
这个小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倒数第三段。在此之前和之后,小说的故事情节的推进基本上是在人物交互式的对话中进行的,而在此段,小说的情节全都是由一个小说人物说的话——一种简练的风格。
《第六章》
你我都能体会出这小说的味道:强者之间的互相尊重与惺惺相惜,尽管互为对手。似乎在字里行间,小说有批判以“爱国主义”划定人群的那种观念:凡是一个国家的必然都是好的,敌对国家的必然都是坏的。可是,这种观点忽略一个现实,能力的强弱与国籍无关。
《小小说》
有人说这篇小说中的他就是海明威自己,而且证据确凿。我没有研究过海明威的传记,不敢随意表达看法。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创伤”的描写(这也是海明威小说惯用的母题之一),首先是战争对他肉体上的创伤,他呆在医院,不得不接受手术,但还好,有她照顾他——战争中肉体的创伤得到爱情的医治,但好景不长,因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不同,两人感情裂痕,之后,她移情别恋于一位意大利少校,并写信给他,提出分手——肉体上的伤加上心灵的创伤,这是很致命的。然而海明威没有对小说中“他”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而是一个极其冷静而震撼结尾让事实在读者脑中爆炸:“到了春天,少校没跟她结婚,后来始终都没跟她结婚。卢芝寄到芝加哥去提到这事的信也从没收到回信。不多久,他乘坐出租车穿过林肯公园时,从芝加哥市区一家百货店的一名售货女郎身上染到了淋病”——无疑,因为失恋的打击,他只能靠滥交麻醉自己,心灵的创伤可能比肉体上的更加危险,它威胁的是人类生活的信心。
《第七章》
一个峰回路转的典型。一个在炮火轰击下怕得要死的士兵,以向他人宣传上帝为条件,向祈求上帝的帮助,果真上帝显灵:“炮火向前线深入轰击”,可是这个得救的人却没有向任何人说起过上帝。这个内容上的反差,表现出这个怕死的人品质上忘恩负义。凭着小说的结尾,也许我们可以靠想象力思索出这样一条内心意识:当危险降临,便求神拜佛,为了安慰以极其真诚的口气许下承诺,而当危险解除,却又羞于危险当中自身害怕的表现,不愿再向人提起,甚至在人前装出一幅在危难前英勇无畏的样子。这是一种在战争下典型的心理。
《军人之家》
小说描述了战争结束后,军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在战争结束初期,他们被当成英雄而追捧,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大家便对他们不再关心了,由于不能适应新的生活,又得不到尊重,他们对生活丧失了意志。小说结尾处是个强烈的暗示,作为退伍军人的克莱勃斯到她妹妹的学校看妹妹打球而不去他父亲的工作地点,实际上表明他渴望的是尊重(她妹妹崇拜他)。
《第八章》
又是一个战争下心里的典型——自负。“意大利佬,博伊尔说,我一英里外就认得出意大利佬”(摘自小说)说话的人坚定地认为他的判断没有错。因为他似乎在此之前都正确(“说不定这一回没事”,他的同伴所说的这句话暗示了他过去可能判断正确)。然而他确实错了,那两个被他杀死的是匈牙利人。
《革命党人》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隐含着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思考。那个革命者对意大利革命事业的理想认识,与他对世界革命事业的理想认识一样,同他对那个美丽的、秋天的山隘的理想认识也是一致的。而结果是他被瑞士人逮捕了——这暗示了,如果仅仅懂得理想地看世界,而忽视了现实的问特点和问题,必然要遭到失败。现实中,意大利的革命事业似乎也没有成功。
《第九章》
这篇小说中,前面两个斗牛士的失败不过都是为了衬托最后一个斗牛士所面临的困难:“他得斗死五头牛”。而当他将最后一头牛刺死后,小说来了一个反英雄情结的反差:“他在沙地上坐了下来,呕吐起来……”而此时,“观众高声叫喊,往斗牛场里扔东西”。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我们可以起码做出三种想象:1、观众为因为崇敬斗牛士的努力和英勇,向他表示祝贺;2、因为呕吐,观众觉得斗牛士太孬了,愤怒地往斗牛场里扔东西;3、兼而有之,观众由不同的人组成。
《艾略特夫妇》
小说细腻而隐晦。似乎隐约地告诉我们,艾略特的老婆和她的一位女友的同性恋,原因是艾略特夫妇感情的冷漠。
《第十章》
这篇小说里,有个台阶型的结构。在第一个台阶上,读者知道了斗牛士骑的马受了重伤:“马儿的内脏蓝蓝的一团挂了下来”。读者的心为之一震,马上,小说的情节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鲜血从白马两腿间汩汩喷出。它紧张不安地颤动着。那公牛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冲过来”。接着,小说在这个读者心悬在最高点的地方嘎然而止。海明威的笔法精炼到,连小说的结局也抛弃了。但是所带来的是小说的开放性以及给读者心灵最大的震撼,这种对经典瞬间的捕捉,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他的后来者卡尔维诺。
《雨中的猫》
这篇看似用客观的、冷静的语调写成的小说其实隐含着一个美国女人细腻的变化多端的心思。而这种心思,首先来源于她和她丈夫感情的冷漠,这可以从她丈夫在旅店里一直看书,对她说的话好不上心看得出。因为感情的冷漠,她的情感发生了出轨,降落在旅店老板的身上。小说在写道她下楼去找一只雨中的猫时,对她的心思进行了一段描写:“这个太太喜欢他。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怨言时那种特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那份庄重。她喜欢他原以为她小劳德态度。她喜欢他那感觉到自己是个旅店老板的态度。她喜欢他那张苍老而厚实的脸。和那双大手”。这段描写看似在表扬旅店老板工作的敬业,实际上是将酒店老板与她的丈夫尽心对比,而对比的结果就是她心里的天平开始导向旅店老板那一边。“猫”在小说中起到两个作用:1、象征着她孤独无助的心灵,她想要把猫从雨中救出来,暗示着她也希望被人拯救;2、作为推动小说情节的工具或是线索。小说结尾处,侍女抱来了一只老板送给她的猫。这肯定会是个她思想斗争最激烈的瞬间。
《第十一章》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悬念故事,在小说结尾得到解答。由此我们明白了,那个斗牛士之所以在喝醉的时候说自己不是个合格的斗牛士,是因为他在场上斗牛失败,那头牛是另一个斗牛队的成员刺死的。小说揭示出了一个斗争的、残酷的现实哲学:没人同情弱者或失败者,在困难面前,只有将其战胜才能赢得尊重。而战争领域也遵循着这样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海明威试图说明,在“我们的时代里”,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人类日常心理和现象中发现,弱肉强食是无法摆脱的,所以连他自己也要不断地参与对现实的斗争,以证明自己是个强者。
《禁捕季节》
一个经典的情境,当你觉得被人骗了钱的时候,然后对于某事(也许是犯了法)的恐惧,对某事的烦躁(也许是和妻子闹了别扭),各种不舒服的感觉的纷至沓来,但是又必须要讲一份礼貌,只能强压内心的厌烦亦或是愤怒。
《第十二章》
如果第十一章可以叫做“失败者”的话,那么这一章就可以称为胜利者。同样是冷静而精炼的写法,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会到斗牛士的高傲,因为他成功地杀死了公牛。
《越野滑雪》
在平淡的言语下的对未来生活的不适应,因为那可能要放弃过去的爱好,远离过去的友情,似乎这就是婚姻和组成家庭。
《第十三章》
“是啊,只有我们了,马埃拉说。我们来杀哪些蛮子的牛,哪些醉鬼的牛,哪些riau—riau舞迷的牛。是啊。我们来杀牛。我们来杀牛,没错。是啊。是啊。是啊。”在互相激励下非理性的打算——一个景点常见的情境——预示了《第十四章》马埃拉的死亡。
《我老爹》
冷漠的人和为了生活而拼搏的人。
《第十四章》
“死亡”是海明威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而常见的母题。这篇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斗牛士死亡的故事。小说结尾对即将死去的斗牛士的瞳孔变化引起的视觉变化的描写让人体会到了死亡临近的速度感,“随即他死了”。
《大双心河》(第一部)
机械而冷漠的地描写,反映了战争在人心灵上打下的创伤,使人麻木。
《第十五章》
该小说是个倒叙结构,先说山姆·卡迪内拉被吊死了,然后再叙述他被判处绞刑的经过。面对死亡,他吓得括约肌失控。然而还是要死,小说就停笔在,他被吊死的那一瞬间,又是精炼,在千钧一发之际。海明威一系列以“死亡”为母题的小说似乎都在说着同样的道理,死亡在所难免,唯一可选择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是让人尊敬,还是让人耻笑。
《大双心河》(第二部)
机械而冷漠的地描写,反映了战争在人心灵上打下的创伤,使人麻木。![[转载]读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里》 [转载]读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