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总结
(2021-01-09 22:28:16)
标签:
生活读书跑步博物馆 |
分类: 感悟人生 |
1)月跑200km;
2)完成六场全程马拉松;
3)每月读一本纸质书;
4)每天阅读英文电子书半个小时;
5)每月去一趟博物馆;
6)每月看一场演出;
7)现场看球赛;
8)海边度假;
9)每月回家一次陪陪老妈。
1)张新颖的《沙粒集》,这是2020年读的第一本小书,一口气读完,发现有的诗歌美得让人落泪,久违的一种感动。
2)熊培云的《寻美记》,这是我2020度读的第二本书,厚厚的一本,从美国独立、南北战争到总统大选,试图找寻美国人(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寻,这份美好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一种乌托邦式的追寻。
3)严明的《长皱了的小孩》,一位摄影师的随笔,用他的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他的生活和所见所闻,尽管他的作品并非那种唯美的摄影艺术品,而他的随笔也是图景式的回忆,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回忆生离死别的痛苦,回忆生活的忙碌与焦灼,回忆在追梦路上的欢笑、眼泪和艰辛。正是这些大大小小“闪回”的画面组成了人生的永恒。
4)加缪的《鼠疫》,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压抑的一本书,很“应景”,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是灾祸。人们怎会想到,鼠疫会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行程,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如同现在正在全球肆虐的疫情。
5)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读了其中的《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国
春秋战国》和《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以及《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辽 西夏 金
元》。强烈推荐这套丛书,感觉与以往读的历史书不一样,没有时间轴的概念,感觉作者的跳跃性思维,读着读着就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作者紧紧围绕主线来探究、来佐证,让我们换个角度看中国。
6)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
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是参加探知读书会读的第一本书,还作为分享嘉宾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伊斯坦布尔”为题分享了我的读书心得。
7)张湛翻译的新书《丝绸之路新史》,对丝绸之路有了新的认识。
8)奥尔特加的《大众的反叛》,或许是我读过的最难理解的一本书,何谓精英?何谓大众?按照奥尔特加的定义,“大众”并非来自下层,也就是说大众与精英并不是社会阶层的划分,而是两类人的划分,在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中都存在着大众与精英。
9)哈金《通天之路:李白传》,花了两个周末的时间读完。讲真,就李白的个性而言不是特别喜欢,嗜酒如命,一生追求“上朝堂、辅君王,建立伟业,然后功成身退,成为传奇”。然而尽管才华出众,但总自命不凡,一生难有功成名就。或许是李白的个性造就了他坎坷的人生,让他倍感仕途艰难;也或许是坎坷人生塑造了李白的个性,一生不得志,一生求功名。
10)周思成的《大汗之怒》。这本书是北大历史学系博士生周思成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历史读本,讲述了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遣军队跨海征伐日本的历史。读完书参加了探知的读书会,之后又读了讲谈社的书,收获满满。
11)许宏《最早的中国》,听了许老师的课,再读他的书,感受也更加深刻,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更加感兴趣,无论是满天星斗说,还是美丽的中国弧,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读这类书加上逛博物馆、看文物,就愈发有意思了。
12)陈婷的《秘境寻踪》,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作者,女儿大学的学姐,对她的生活经历倍感羡慕,作为一名环球旅行家、人文地理摄影师和旅行专栏的作家,她用自己的镜头和文字记录了她对大自然的探究与追寻,探知人类的未知,在秘境中追寻野生动物的足迹,在各种挑战中完成探索与发现,我则是跟着她的作品环球旅行。
前一篇:我的北马完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