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教论坛:#女博士被骗85万#,谁帮助他们走出“与世隔绝”的孤岛

(2018-01-16 03:35:10)
标签:

杂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uO9MxlD36gibQzZTtctGqGKGdtR13mibrjnXaXoibQuYG0X4gMznNS2XIA44D2iaOlESPQdGwIQ2HDxGafGpjKia4g/0?wx_fmt=jpeg

(网络骗子何时休?)

女博士被骗的反思点

文|马涤明

明导读

女博士接受过相当有质量的高等教育,智商很高无须质疑,但情商很低则呈现出鲜明的反差,这也许是女博士被骗更能吸引关注的原因。至于为何会上当,女博士归咎于自己太单纯,她说,自己这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生活圈子有限,她对新闻八卦没有兴趣,她的微信朋友圈功能是关闭的。而曾经惊动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她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1月6日下午,正准备做实验的女博士饶源接到一个来自广州的陌生电话。对方是个女性,自称是经侦民警,说饶源12月29日在北京开了一张招商银行的卡,涉嫌128万元的非法洗钱。饶源信以为真,连续5天汇款85万元,等到1月11日,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时,她才发觉受骗。(1月15日《广州日报》)

假冒公检人员的诈骗,早为众人所知,然而,如此拙劣的伎俩,居然还存在,居然还能得逞,居然上当受骗的还是位女博士。显然,又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所承载的反思只怕比对骗子的痛恨更有现实意义。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uO9MxlD36gibQzZTtctGqGKGdtR13mibrNUk6d5hLD8AXaHyhwx86RCeQNQTjJbMhu0FtaL8SloVicxHn61VFang/0?wx_fmt=jpeg


女博士接受过相当有质量的高等教育,智商很高无须质疑,但情商很低则呈现出鲜明的反差,这也许是女博士被骗更能吸引关注的原因。至于为何会上当,女博士归咎于自己太单纯,她说,自己这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生活圈子有限,她对新闻八卦没有兴趣,她的微信朋友圈功能是关闭的。而曾经惊动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她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对于从事科研的人士来说,单纯的确是一个可贵的品质,更容易专注于事业,排除各种干扰,把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取得更大成果,作出更大贡献。但是,单纯并不是借口和理由,毕竟已经是成年人,需要独立参与社会生活。她上当受骗折射出的恰恰是社会生活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的严重缺失。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uO9MxlD36gibQzZTtctGqGKGdtR13mibrp40xGTdlkqMEQz88W3Vo59fGRzVnpKz9wicXhIM1j04XHibkzt5v7Cibw/0?wx_fmt=jpeg


实际上,这种电信诈骗套路,已经老掉牙了,居然是在进入2018年之后仍能得手,简直不敢相信。但女博士饶源的情况有些特殊,她说,自己这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生活圈子有限,她对新闻八卦没有兴趣,她的微信朋友圈功能是关闭的。而曾经惊动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她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科技创新人才的代表、2017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的三百人之一的优秀青年女博士,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着实令人敬佩。但全心投入科研的同时,实际上是将自己近乎“与世隔绝”,以至于连全世界都知道的“徐玉玉”事件,她都从未听说过,电信诈骗团伙瞄上这样的女博士下手,或有着精准的针对性。

谁泄露了终日关在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的信息呢?而女博士的“与世隔绝”,恐怕更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科研人员的执着,我们常人是很难想象的,没有这种执着精神,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绚烂的科技成果,我们应感恩他们的付出。但搞科研是否就得“两耳不闻窗外事”,甚至是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值得讨论。一心扑在科研上,女博士这种精神在当下十分可贵、难得;出事后,她骂自己是“书呆子”,这有些言重了,但潜心科研与培养完整的人格、过正常的生活比如保持跟外部世界的接触,不应该成为矛盾的问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uO9MxlD36gibQzZTtctGqGKGdtR13mibrwmV3jHjUx3AicTQbZlSfCOAAjAmVUwicsiaD50Mc0PNbfKOH1NBEXNq8g/0?wx_fmt=jpeg


将女博士这样的科研人员从“与世隔绝”中带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之中,单位、亲人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其实,媒体上的消息不都是“八卦”;而现代社会中,传播媒介存在的价值,不说是人人都离不开新闻,至少对社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连任何新闻都不屑一看的人,必然会与社会的发展脱节;科研人员不应该成为与社会脱节的人。

据报道,现在的诈骗团伙,不但编“剧本”,而且据说也在运用大数据手段筛选目标,对目标进行分类标注,评选出“最容易受骗者”。这位整日关在实验室里的女博士,或许就是诈骗团伙筛选出来的“最容易受骗者”;而如果单位、家人能够提早想到这个问题,给她讲一些“徐玉玉们”的故事,我相信,她不可能那么轻易就掉进骗子们老掉牙的套路。

网络时代,不上网也不看新闻的人还是有一些的,而这些人正是“最容易受骗”的群体,说不定哪天就成为诈骗团伙的精准目标。对这些人,单位、亲人、社区都应给予提前量的关注;关注就是拯救,也是对电信诈骗的最有力的一种打击(更多美文请微信上搜“明话全媒”关注我的公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