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明导读:公元1645年,清军攻灭南京的南明弘光小朝廷,颁“剃发令”,强令汉人剃发留辩。江阴人民在前任江阴典史阎应元的领导下奋起抗清,坚守孤城两月有余,杀死清兵无数。城破,“众犹巷战,男妇投池井皆满”(《清史稿·阎应元传》),阎应元也不屈遇难。
文|(江苏)蒲云空
七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六朝人物;
三千人同心赴义
存大明一百里江山
公元1645年,清军攻灭南京的南明弘光小朝廷,颁“剃发令”,强令汉人剃发留辩。江阴人民在前任江阴典史阎应元的领导下奋起抗清,坚守孤城两月有余,杀死清兵无数。城破,“众犹巷战,男妇投池井皆满”(《清史稿·阎应元传》),阎应元也不屈遇难。
上面这副对联,记载的就是这场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这副对联见之于清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对联之前还有如下文字:“明季南都亡,江阴阎典史,孤城死守两月余,我朝赐谥立祠,祠堂对云……”满清政府为明朝的忠臣义士“赐谥立祠”,或许有多种原因,如安抚前朝遗民啦,要求“大清子民”也像那些忠臣义士一样效忠于“我朝”啦,等等。
然而,至少还能说明以下两点:一是对那些忠贞之士的由衷敬佩,即使他们生前曾拼死与自己为敌。相比之下,对那些投降过来的文臣武将,哪怕他们为“我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从心眼里瞧不起的,如乾隆朝修明史时,洪承畴等原明朝降将降臣就被作为“贰臣”而打入另册。
二是满清统治者有其残暴、狭隘的一面,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一场又一场血淋淋的文字狱等;然而作为一个新兴帝国,毕竟还有其宽容与自信的一面,为阎应元赐谥立祠,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
这宽容与自信,或许就是满清政权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却又能将其统治维持二百六十八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吧?这段史实,却是无法拿“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来套用的(更多您感兴趣的文章请关注微公号“明话全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