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明导读
网上打车,有错应该纠快些
文|燕农
(10分钟,网上打车花费上千元。)
网约打车,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多方便,使其已经成为大家出行的一种首选方案。不过,偶而也有让人不悦的“坑人”案例曝光。
这不,8月24日的《新京报》就有一起典型报道。日前,北京市民温先生通过“滴滴企业版”打车从单位回家,大约4公里的路,历时不过10分钟,却被收取了1728.1元车费,而此前只需十余元。温先生与滴滴方面沟通,客服记录下情况后便再无下文。经记者与滴滴企业版客服联系后,客服人员称初步判定为司机未能及时停止计费,将在1到2个工作日内退还多收的车费。
当然,这不是温先生麻布洗脸——(粗)初相会,以前他网约打车时,也曾遇到过被多收钱的情况,往往是司机未第一时间停止计费而被多扣几块钱。而温先生的遭遇,相信很多乘坐过网约车的消费者,都会有所体验。在搜索引擎中检索相关信息,乘客遭遇网约车多扣钱事件可谓多发,甚至有乘客未曾出行却被连扣4笔费用。客观来讲,以新兴的网约车网络之庞大,出现一些问题实属正常,而这也非网约车的专有顽疾,放在任何一个规模性行业都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本身并不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温先生本人就多扣费问题与滴滴方面沟通没有下文,直到新闻媒体介入,事件才有了向好发展的趋向。
不过,现实中并不是每一次网约车多扣费,或者多扣几块钱,都能进入到新闻舆论监督的视野。这是否意味着,面对被多扣钱,乱计费,诸多网约车消费者只能选择与客服扯皮并最终不得已沉默接受?对于新兴的网约车行业,消费者显然不答应其在起步阶段就坐下“模糊计费”的顽症病根。尤其是,与传统的巡游出租车不同,充分利用卫星定位和电子地图技术的网约车,有便捷的技术优势打造一个消费纠错机制。
最近颁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公布确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计程计价方式,明确服务项目和质量承诺,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制度。而在罚则中,未建立和落实投诉举报制度的,要处以不菲的罚款;同时故意绕道行驶或者违规收费的司机,也要被处以罚款。这为网约车构建有效的消费纠错机制提出了硬性要求。
事实上,今年5月份滴滴已经在北京地区上线“费用异议”功能,利用路径规划、司乘轨迹等大数据技术,来判断专快车司机是否绕路、乘客是否未坐车即产生费用等情况发生,一旦发现将退还乘客车费。但是,“费用异议”功能在温先生身上显然失灵了。
说到底,“费用异议”终归是企业的自我监督,离有效的消费纠错机制还有一定距离。完善这个机制,需要网约车地方监管部门,借鉴有关城市工商部门的做法,与网约车平台进行主体信息、服务质量监管、消费维权等数据交换,并建立先行赔付制度。从而让消费者在“费用异议”无效的时候,有一个顺畅的投诉处理渠道。
不同于传统出租车的物证(发票)单一,网约车服务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电子信息和轨迹信息证据,以大数据做基础完善消费纠错机制并不难。事实上,这也是科技进步给有关部门带来的监管红利。而对网约车平台来说,当下已经站上了消费纠错机制的风口,在拥有私人定制等新兴优势的同时,千万别胎带计价混乱的短板,否则,自食其果的日子不会久远。
明话传媒声明:A、本文系署名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未经许可,任何媒体平台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合作及其它事宜请私信新浪微博 @周明华_ ;腾讯微博 @周明华。或电邮至zhoumh8899@qq.com 欢迎关注周明华的微信公众号zhoumh9 ;B、本平台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由单篇阅读量计酬。请顺附作者200字简介和近照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