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郎直笔#一校仅35人高考,是学霸孵化园,还是“毛坯车间”

(2016-04-28 19:18:08)
标签:

杂谈

是否真的会有“一个人的高考”

文/周明华

明导读

今年6月份走进高考考场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可能只剩下35人不到。因为该校学生共240余名同学被美英加法等国大学录取。美国排名前20的综合性大学在南外本部高中录取73人。这算成绩吗?是大喜吗?未必吧,学校如此公开晒学霸,实则晒出诸多问题。

http://y3.ifengimg.com/cmpp/2016/04/28/19/ff77fdac-2fdc-4163-9771-9deadd62fa34_size27_w600_h321.jpg

1

丨朋友来咨询实则炫乖娃丨

日前,我的一个朋友的儿子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他最近兴冲冲地跑过来咨询我,到底该不该让儿子去考外国的一所大学?他还说,他儿子在成都市郊外读一所外国语学校,孩子班上的同学,大多已经申报了外国的大学,而且几乎都有希望被录取。我咋说呢,处于无感状态,没有给朋友提供太多有价值的建议。

因为说真话,或许会伤了他的面子,打击他的自信心。他或许不是来要答案的,是来“晒娃”的,刷存在感的,展示教育尊严的,表示自己的儿子有多么争气,属“汝子可以教矣”之列。这不足为怪,更算不上是错,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是人性脆弱之处;说假话呢,于心不忍,毕竟是多年的朋友,也多次一块儿合奏过“酒肉穿肠过”的神曲……我的这一番冷处理,多少让朋友感到有点失望。

说到“晒娃”这个事儿,我又要多说两句了。咔嚓咔嚓,给孩子拍照,以前是上传微博,现在是朋友圈,网上晒娃是很多父母——特别是新晋父母的习惯。但这个习惯在法国是要被喝止的,据近日外媒The Telegraph称,法国法律规定,父母若未经子女同意,擅自公开他们的私人生活,即属违法,最高可罚款4.5万欧元(约合32万元人民币)及监禁1年;若小孩成年后因此控告父母,父母更可能还要支付巨额赔偿。

有人或许会说,法国这个做法有点装胎神,管天管地还管别人晒娃,亦即神经过敏。来听听法国国家警察是怎么认为的吧。法国一名国家警察公开称,呼吁家长在Facebook上发布孩子照片之前三思,并且称照片可能会危及孩子的隐私和安全。“如果广泛分享孩子照片,很可能会引来性侵者,孩子在以后生活中将面临社会或心理问题。一些伤害就是在不经意间埋下种子的。”呵呵,看来管管家长们的晒娃冲动,还是有一番道理的。


2

丨高教质量何时得到提升丨

http://y0.ifengimg.com/cmpp/2016/04/28/19/ebac1894-f820-447e-9556-5ef87c5145c3_size21_w449_h393.jpg


无独有偶,4月27日的《扬子晚报》说,

今年6月份走进高考考场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可能只剩下35人不到。

这是因为该学校的学生共240余名同学被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大学录取。美国排名前20的综合性大学在南外本部高中录取73人。

记者颇有喜感地采访这群学生娃,非常追寻他们的“成功秘诀”?该报道说,这群高颜值学霸不约而同的回答记者:一定要学会玩。

看得出来记者羡慕得差不多眼镜都快掉到地上了,传递出喜欢和肯定的信息。不知大家有何感受,反正我是忧多喜少。喜就不说了,反正这些年来,大小媒体对这些学霸的表扬类报道,早就充斥报端,亦如汗牛充栋。这里就单说几个忧点吧,其一,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圈地打造这类“学霸班”,实则上加剧教育马太效应,进一步啃噬着教育不公的肌体。其二,近年来,有识之士不无忧惧地反思:国内一流高校,像中学一样,是国内学生外国留学的“毛坯生产车间”。别怪这种声音刺耳难听,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挥棒,究竟挥到哪去了?

指挥棒挥了这么些年,怎么仍然还有成班成团地往国外输运“人才毛坯”?这究竟要让国内高校继续培养不出大师的形态延续多久?如此教育改革之悲,究竟还要顺拖多久?这些所谓的人才毛坯的“尖”,还要被外国的高校掐走多少?一个学校一年只有35人报考国内高考,这表面上看是学生娃求学的自然地、理性地流动,实则戳中了我们教育改革的那根软肋——高教只扩量不增质。这种孤单和落寞当然不仅仅属于这35个孩子,更是我国教育改革无法跟上时代更替发展脚步的真实背景图。


3

丨估计只是“英语”尖子丨


果有一日,高考场上,一所中学已无人参考,学生娃已被外国大学“掏空”殆尽。到那时,我们的人才“毛坯化教育”之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凄然滑落。那么,教育主管部门的头头们,脸将往哪搁呢?恐怕不是指令监考老师不用启封高考试卷那么简单的事儿吧。

国家教育,要有一个良性的、科学性的、合理的导向,岂能任由其一些部门和机构各自为阵、自导自演、无头无绪?最后还气定神闲、有板有眼地跑到媒体上来高调展示一番。

实际上,不少地方的外国语学校的精英化培养,不一定就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尖子”。一些学校,实际上是将作为一门工具的外语教学,过分拉升到了一种学术教学的高地,最终并非人文素养、理科思维的基石扎得有多牢固,而仅仅是诸如雅思、托福考试成绩特别优异。于此,将一大群孩子送出国外,不一定就能长大成才。

让人疑惑的是,不管是权贵之家,还是黎民百姓,似乎都在这种无所适从的气氛熏陶下一步步认可了这条所谓的成才之路:出国,必须出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