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郞赤笔# 林森浩赴刑的背影,能戳醒生命教育的麻痹神经吗

(2015-12-12 23:07:20)
标签:

杂谈

#周郞赤笔# <wbr>林森浩赴刑的背影,能戳醒生命教育的麻痹神经吗


周明华/文


01)

林森浩今天这样的结果,一点不出乎大家的预料。这看似是一起个人悲剧,却对两个家庭构成无法追逆的伤害。虽然林森浩在接受采访时称,“不要再纠结在一个愚蠢人的一件愚蠢的事,一件可恶的事,再怎么骂我,在那里骂,都已经烟消云散了。”不过,这样说虽然是林森浩的一种解脱,为自己做错事、寻找懊悔情绪的一个出口。事实上,两个家庭的伤痛不可能随着林森浩的离去而飘然而失,一生均会寄附于他们的家壁与情绪空间。

如果你仔细地看过林森浩的日记、独白,以及听过二审时的陈述,再加上这次临刑前记者的专访,那么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现在走进城市高校的大学生,他们与几十年前的上几代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城市里长大,又到另一个城市,实则并未改变他们的“三观”,只是换一个地方上课、进图书馆、打着光胴胴玩通宵游戏,谈朋友、喝夜啤、吃烧烤……

他们都是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独苗苗一路长大,连风雪都未曾迎接过一次。一句话,他们总是生长在被宠爱的环境中,是家庭的中心,无非是现在到城市里来闯开一片天地,无非是考上大学或研究生。那么,这样的人对学习生活的忍受程度比他的前辈们要低得多。

归结到一点,就是即便是被大家公认的尖子生,仍然无法摆脱这个正在有形无形中织就的社会背景大网。在这张网下,个人情绪、个人体认、个人成就感等,一直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当别人要掠夺而去,或者说要伤及这种地位时,即便非常轻微,连小冒犯都说不上,依然容易瞬间点燃心中的“爆点”。当这样的引爆缺失个体、周遭、老师、社会的及时消解之时,变会一路引向歧地,无法回头。

02

林森浩对记者说:“对黄洋父母的欠是很多,我也知道,但是现在呢,于事无补……一个优秀的独生儿子(遇害),换作是我,我也会恨不得你死掉,对吧,甚至我要自己杀死你,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他们这个怨恨最终还是得放下,因为你生活还是得过。”如果有一种敬畏自己和天下生命的意识,早一些在大脑中铸就,那么,此时此刻,他是不可能坐在这儿,而仍然是在大学的研究室里。他知道黄洋喝毒水住院时,16天时间,如果林森浩的生命意识的境界哪怕是尚存一条底线,他也会主动投案,那将完全可能就此终止这起悲剧的继续上演。

尤其让人扼腕叹息的是,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林森浩,还是一名将来要去救死扶伤的医生。最高人民法院主审法官说,“被告人林森浩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本应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且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更应是其天职。但林森浩仅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不满,为泄愤,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蓄意向饮水机内投放剧毒化学品,故意杀死无辜的被害人,漠视他人生命。”而林森浩也表示,作为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却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没有一种对生命敬重的责任感。

不仅是大学生,还有社会上的更多的人,如果我们像央视记者那样举着话筒去问问他们,何为敬重生命的责任感,估计被问者的“二筒”(指两个眼珠子)会鼓得大大的,及至布满血丝。过余关照应试教育,过余在意功利化,势必让教育失去本真内涵,甚至将人一步步引入歧途。这样说,并非替林森浩辩白,而是全社会生命意识之缺,的确已经到了亟待补缺之时。

林森浩在赴刑前,记者问他:“你有什么话要对父母说?”他说:“我希望我父母能积极地活下去,在我离开之后,不要再在这个案件上面纠结了。做的事情要负责任,这件事情确实是我做的,这件事情还是应该要承认我做,这件事情是我做的,该承担。”我们眼前这位看似孝顺而懂事的研究生,咋一个心结无法解开,就走上夺走同室好友的生命及至弄丢自己生命的道路?无数需要反问与反思的话题,需要我们尽快去面对和破题。若只想翻过悲剧的最惨一页,未能从这一典型案件中找到求解我们生命教育的那把钥匙,那么我们真不敢说林森浩赴向刑场的背影就是一张“终结图”。

03

林森浩到底为什么成为一个杀人犯?媒体以前的报道分析中,往往将其归结为学校与社会及家庭对存在心里疾患的大学生救助机制不健全等。但是,从记者采访内容的感觉来看,林与此前有人推断的“狂躁”、“自卑”、“偏执”,甚至有些“心灵变态”是不同的,林森浩显得很平和、沉稳、理性,语言表达也很有逻辑性,在谈话中,也会关照别人的感受。相反,他对自己挺满意,挺自信,不自卑,并不想封闭自己,还挺真诚。只是,突然间一只魔鬼冲进了他的心中,拉降了他的规格和层次。

我不愿顺着林森浩这样的自我评价来评论,我还是认为,之所以这只“鬼蛋”冲进他的体内无法靠自身之力去驱逐出去,归根结底,还是其自小在甜蜜罐中浸泡长大,敬畏生命的教育始终与他保持着一段不小的距离,直至到了高校,考上研究生,这个间距依然保持着。甚至,在一些人身上,这个距离还在一路拉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森浩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教育的触角之缺的悲剧。学习、生活、工作中,敬重生命的意识,看似无影无踪,实则润物细无声。对每一个人产生作用,形成环境影响,对构建彼此友善、相互取暖、善待唯一一遭的偶然而获的生命,均会产生一种恒定而有力的正向推动力。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似乎早就明白于胸,但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以及个人,切实的行动却一直迟缓,让人倍感忧惧。补上国民生命教育这一课,而且尽量靠前,近年来一直停留在媒体与学者的呼吁层面。只是,当马加爵、林森浩这样的人出现之时,被惊得后背渗汗之时,疾呼的声音方才稍微响一点罢了。没有本质变化,社会很快又归于平静,大家该干啥还干啥……

这次能破局吗?

#周郞赤笔# <wbr>林森浩赴刑的背影,能戳醒生命教育的麻痹神经吗 #周郞赤笔# <wbr>林森浩赴刑的背影,能戳醒生命教育的麻痹神经吗

#周郞赤笔# <wbr>林森浩赴刑的背影,能戳醒生命教育的麻痹神经吗

(若赞同,请打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