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话】微信红包防逃课,只是记者在逗乐

(2015-10-26 18:52:57)
标签:

杂谈


【明话】微信红包防逃课,只是记者在逗乐
【明话】微信红包防逃课,只是记者在逗乐

文/周明华

“微信抢红包”很多人喜欢玩,老师因为上课给学生发微信红包,是个稀罕事。这个好潮很好玩的事情发生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发微信红包的老师是学院实训中心主任焦世奇。因为焦老师的“新招”,他的课学生没有一个翘课,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他的班级,师生关系好到爆表,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很多学生叫他“老大”。(10月26日《扬子晚报》)


没有意外,这个明显存在断章取义、新闻包装痕迹的新闻一经见报上网,焦世奇老师立马引来占绝对压倒优势的网友的一阵又一阵地痛批。诸如,“这老师太过功利,等你微信转账‘转干工资’后,看教室是否还有人在听你授课”,“微信红包防逃课,这花招其实很损”,等等,不一而足。不知焦老师这两天是否上网,一看微博微信及新闻门户网站上网友的此等汹汹骂意的跟帖评论,想必会被呛得无言以对,俺招谁惹谁啦?


这其实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伪命题,怎么看,都像是记者一个人在逗乐。焦老师上课人气指数高,课堂气氛活跃,甚至还爆了棚,虽有“红包”的小滋润,却远非吸引这群大学生的动力源。因为红包只能“红”极一时,诱导一阵,如果你课讲得枯燥无味,让听者呵欠连天,学生们如能如何也留不下来的。即便慑于纪律与校规,不得不留下听课,估计也是画一张“睁眼闭嘴”的脸照遮挡头伏桌酣睡。从报道中看来,焦老师的课之所以获得学生掌声,鲜见“脸照”之影,主因还是讲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至于网友的“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太功利”的担心,其实该由春晚等去诠释,因为他们才是货真价实的微信红包大户,一度弄得抢红包而慢半秒的观众强烈谴责自己的网速。


回过头来说说大学生逃课这事儿,的确已经成其为一个烫手的老话题了。这些年,为了防止学生翘课,各高校在制定校规校纪上,可以挖空心思、花样繁多,当然也是蛮拼的。刷脸神器、APP签到、指纹打卡……技术在不断升级,学生们对抗“防逃技术”的“学术水平”也在跟着升级。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然,学生在“逃技”不济的情形下,自然想到了自己并不宽裕的经济,于是明码标价70元一节的让教育尴尬的“请人代课”镜头进入公众视线。除了刺痛公众眼球,也顺便击中了一些大学课堂缺乏吸引力的客观现实。


追根溯源,还是一些高校的课程脱离实际,远离新一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老师用陈年教案,站在讲台上,眼不瞟学生,机械动嘴,照本宣科,知识层级未得以升级和更新。不仅学生不愿听,也听不进耳,而且授课者自己也感到味同嚼蜡。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纠正,课堂里的含金量当然就高不上去。这就是大学生频频逃课的根由。在这种背景下,媒体找到老师上课时颇具吸引力的一个典型的新闻故事,并佐以大家正感兴趣的“微信红包”作为新闻看点,以期引发关注,这并无不妥。


但我们需要考量如此新闻包装的负面影响。将一个严肃的话题,进行泛娱乐化表达,完全有可能将新闻报道的功能弱化、公信力弱化、导致受众思想品位的低俗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事实上,作为媒体,需要找到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中的核心价值。拿焦老师讲课学生爆棚这事来说,我们更该抽身去调查为何大学生不愿听一些老师的课,为何高教改革总是步伐缓慢?大学校园,稀缺的并非这种抢抓网民注意力的“炒作”,而是去找到化解问题的钥匙,营造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大学精神。

【明话】微信红包防逃课,只是记者在逗乐

(请打赏一个鼓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