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周明华/文
颇长一段时间以来,“为官不为”以及干部的慵懒散浮拖行为,一直受到公众的广泛诟病。为治理这样的行为,贵州省黔西南州从去年开始尝试推出“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截至今年2月,目前已有1334名不胜任干部被召回,其中包括处级干部59名。在召回后的集中培训阶段,黔西南州有的单位甚至组织“召回干部”军训一天。(4月14日《南方都市报》)
产品存有缺陷,市场有不良评价,消费者有腹诽之声,于是有关方面启动召回程序,对不良产品进行处理后方可再行返回市场,接受消费者的重新考验。如今,提拔派出的干部,因不称职,或为官不为,或懒政惰政,于是也来“召回”一盘,将不称职、不合格的干部“回炉检修”。这的确很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对那些被召回的干部来说,的确显得人性化,对他们有关爱、有温度,也脱离了简单、直线、粗暴的干部管理方式。
但我们仔细考量过没有,如此“召回”,恰恰丢失了监管好干部的尺度。虽然这种创新做法不妨一试,但其负面作用却相对大一些。首先,对广大干部而言,特别是对那些平时散漫成性,因怕做错于是不做的作风飘浮的干部来说,如此“召回”,咋看咋像是单位的习惯性爱护,有关爱过度之感。开会睡着了,怕失误不干了,被发现后对其影响不大,大不了就是被娘家人“召回”一次。显然,这样的监管力度偏弱。这也是一个黔西南州,竟有多达上千的干部被“召回”的根由所在。他们对此无所惧,甚至连小脸都不会红一下,反正一块儿“回炉”的人多着呐。人多“力量”大,何羞之有?
而对广大百姓来说,平时经常打交道,他们对服务自己的官员,太了解不过了。如果发现连这样的“为官不为”行为都能得到上级部门的谅解,或者说都能给予制度性呵护,回到单位的大院里集中“培训”,说不定很快又重返原来的岗位。那么,百姓心里一定不好受,他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还是当官好哟,不作为都可以被“召回”,而作为百姓,岂敢这般造次?这种观念不断叠加,“官本位”余毒就会强化,政府公信力就会受损,干群关系就难成鱼水关系。
古人云:“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与古人相比,各级干部应有更清醒的认识,珍惜手中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继续为人民服好务,防止松垮懒散的思想侵蚀。有的官员常说“为官不易”,这反映出他们还心存幻想,认为懒政不为一样能得到百姓的原谅,一样可以继续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权力观继续错位,抱着“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信条,割舍不下作风散漫之下的“吃吃喝喝、无所事事”的逍遥生活……
所以,这样的“召回”不合时宜,更是多余的。其实,我国《公务员法》第56条明确规定,对公务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第83条规,“公务员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予以辞退。”另外,在国家公务员局2008年底发布的公务员培训、奖励、考核三个试行规定中,也对不称职的公务员有明确的处理办法。其中难寻“召回”一词。这种“独辟蹊径”式的给不称职干部加保护伞,难免给人“自留后路、瓜田李下”的感觉。
(如果您赞赏博主观点,请“打赏”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