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要知道,公务员因为“姓公”,是为公共事业站岗服务的职业工作人员,每每身上一点风吹草动,即刻引发公众关注,这一点不奇怪。前天公众还在说养老金并轨问题,公务员和广大城镇企业职工一样,为了明天有钱可拿,得自掏腰包为将来的退休生活“种树”。昨天又在议论公务员的职业年金,有网友将此看作这是挥向“养老并轨”的第一柄利剑。今天就在说公务员拟跳槽了,而且被这份民间报告定性为“跳槽热”。扯眼球,抓卖点,拉点击率,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特征。
不过,这家民家招聘服务机构过余激动了,看问题稍嫌激进。因为这个数据看起来结实,似乎公务员真的跳槽纷纷、蔚为大观了。但难经推敲,机关事业单位跨行跳槽人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4%,并不能就此下结论:“热潮”卷来了。因为,是否是“潮”,最起码的一点,你还得调查摸准及至判断整个社会的跳槽情况,跳槽的频率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再来作一番横向对比,这才理性和科学。如果只是弄出一个公务员跳槽对比数字,这样的比较就失公允,如此定性“跳槽热”就太过主观。
实际上,我们只需将目光稍作前移,仅仅是一两年前,公务员报考的恢弘场面,那才配用“滚烫”来形容的。人们几年前就纳闷过:按理说,公务员工资不高,甚至可以用“寒碜”来形容,为何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放下创新、创业于不顾,硬是要去挤公考独木桥呢?曾有媒体报道称,有个大学生,曾转战八个省去“公考”,结果是零收获。对这个年轻人来说,他手中那张“公考转战图”传递出的,恐怕只有辛酸与无奈的信息。不解归不解,但稍作分析就会明白,那是公务员行业的职业稳定系数、地位认可度、福利回报率等相对较高。
那么,现在有比往年多一些的公务员到一些中介机构去投简历,表达愿意跳出“公门”,是不是就认为公务员跳槽已经升温了呢?恐怕还不能这么乐观。远的暂且不说,就有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深圳试点公务员分类改革后的几年内,深圳4万多名公务员中聘任制超过了3200名,衮衮诸公中,竟无一人被解聘。一面有说公务员“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拿得比教师少”,一面却无一人真正地撒手不干,再投多少愿意跳槽的意向书,恐怕还是有人认为是在“务虚”。
难怪有网友称,一些公务员此类动作,实则是在演“后悔秀”,他们指向明确:收入变低了。一些本不该有的福利被“阳光”掉,一些本不该吃喝的饭局被砍掉。一句话,不是说红包没了,就是说水果自购;不说是年终奖大幅缩水甚至“缩没了”,就是说没有叔叔阿姨给领导的娃儿们笑容可掬地送上压岁钱了……此类“后悔秀”当然没有新意,公务员的收入状况之所以让公众长期失去信任感,恰恰在于长期处在“加密状态”。长期坚守此规不变,不利于政府公信力指数的全面提升,不利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往纵深推进。于此,“围城”中人的一阵阵抱怨声,便很难得到“城外”的网友的同情。而且,只要响起此类声音,网友就会斥之为娇嗔。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种现象,中央不断强调转变作风,除了极少数顶风变相派发各类福利外,公务员慷纳税人的慨,管钱者自发钱,大派奖金、大送红包的动作的确有所收敛了,而且收敛的步幅不可谓小。大多数公务员也“趁机”落个清闲,周末及节假日少却了必要的官场应酬。酒战少了,胃子好了。不少人确从饭桌回到书桌,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显然,进步难能可贵,但不断曝光的公务员汹汹吐槽,以及一些人称公务员“跳槽热”提前到来,却正好说明要真正荡涤“四风”问题,仍需不断努力。
(赞赏博主,就“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