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无大学生”虽高调但应肯定
(2011-10-31 09:26: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在公布自主招生政策中称,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人大的动作是大了一点,但我认为,人大出台这样的规定,不管是初衷还是指示方向都是正确的,号准了当前高考领域特别是国内名校自主招考领域中存在的弊病。
周明华/文
继北大清华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后,中国人民大学也公布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而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一段表述引发争议: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有人感慨:“这是哪门子规定?也太雷人了吧?”(10月30日《广州日报》)
看得出来,人大的这个“三代无大学生”的表述是为了扯动考生与家长眼球的,是想闹点动静来,引起关注,甚至有点像炒作。但我认为,人大出台这样的规定,不管是初衷还是指示方向都是正确的,号准了当前高考领域特别是国内名校自主招考领域中存在的弊病。当前,不管是“北约(北大为主)”还是“华约(清华为主)”,他们缔结联盟,采取自主招考,无形中对教育资源缺失的农村娃形成新的屏障,进一步加深了“不公伤口”,大有将农村娃挤下“公平车”之势。
因为非重点窗口学校的农村娃,没有条件也无能力去与省重、国重、市重中学参与竞技。目前大多数窗口学校,看在降20分的份上,都纷纷利用自己的并非天然的垄断资源,开设“自主招生辅导”新课。由于这些城市“窗口中学”占有资源与获取信息的优势与便捷,这类辅导班极具针对性、实战性、有用性。无疑,这是新的“掐尖”方式,对城乡高招公平的贡献率不仅未增,反在暗落。近年来,不断有有识之士呼吁,而包括“北约”和“华约”在内的国内名校,一直对此充耳不闻。
这里有数字为证,据媒体报道,今年,清华的新生来自于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及以下的中学约三百所,在3300名本科新生中,农村生源仅占1/7;北大上世纪50年代的70%左右,而近年来陡然降至10%-15%之间。农家娃徒叹:“有权有钱的子弟能进国重,俺们只能望着他们自信的背影心痛”。拿北大推出的161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来说,这些中学均系省重以上的窗口中学,有超六成的“窗口”近三年出过省状元,虽然今年起准备向偏远地区稍有倾斜,但力度严重不济。
对这种高招不公现状,我们岂能用“纯属巧合”便能说得过去?这种锦上添花式的“掐尖”作法,虽简单,也易躲过舆论诟病,却加重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是往高招不公的伤口上撒盐。若真想作一个公众信赖而支持的“盟主”国内著名高校,真的想为填补教育鸿沟作点实事,那就该掉转方向,像人民大学这样,将自主招生或实名推荐制的目光投向“非窗口”的边远县乡镇农村中学,这样可以倒逼不公的教育资源理性而温暖地流向公平之河中。
当然,这次人大自主招考率先向农村大幅倾斜,尚需细化措施跟进,去切实堵住可能出现的招考漏洞。比如对“三代无大学生”也不能一刀切,现在的偏远的农村地区,在三代中,特别是兄弟姐妹中,出个大学生,特别是诸如高职学生,已不新鲜。我们不能就此不去关注“寒门”中的优秀学生,取消他们自主招考的优待资格;再如,城市贫困的非重点中学就读的优秀生,我们的关注视线也不该从他们身上习惯性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