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政部敢拿“三公”开支去与“美日德”比吗?

(2011-10-19 09:27: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此文刊发于2011年10月17日是《羊城晚报》)

周明华/文

    我国财政收入很高,但为何市民感觉不明显?财政部办公厅日前称,主要是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去年美日德等国人均财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仅为上述国家人均财入的8%左右。据该部称,去年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达59601.8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66.3%。(10月16日《人民日报》)

    

若稍不留意,看到财政部官员又拿13亿国人来说事的回应,会不自觉中感到气短理亏。是呀,虽然我国财政收入总量今年有望突破10万亿大关,但人均财政收入才1166美元,仅为美日德等国的8%左右,这何等寒碜?我们还有精神与理由来对我国去年投入近六万亿的民生支出额说三道四吗?但略加思考,又横竖不对劲儿,因为诸如此类拿人口数量来作为推诿之由,并作为忽悠的一块挡箭牌的,其频率未免太高了一点。

 

实际上,国人渴盼财政支出特别是行政成本与“三公”开支透明与公平,由来以久了。现在国家财政民生投入的普惠感觉上明显少于特惠,公共财政的恩惠就好比置于高处的探照灯,似乎只能照到某一个较出凸出的点上。大多数普通百姓天天观察探照灯灯头的旋转方向。照到哪儿,人们就往哪儿一路狂奔。这不是笔者主观臆断,从颇长一段时间以来,年年“公考”百万大军挤断过桥,便可窥一斑。若这些机关职业风险度大于创新、创业岗位,那么,这样的炽热场面就不可能出现。

 

同一天的新京报说,今年“公考”本月15日开始报名,目前已有九千多人通过审核,其中税务部门职位竞争最为激烈。对税务部门来说,这种“百里挑一”当然会让其偷着乐,但快乐的背后却隐喻着我们国家职业不公的社会现实。恕我戏言:苍蝇不盯无缝之蛋,“肥缺”招引考家青睐。这里,我们暂且不说我国近三十年来成倍翻滚的高额行政成本,单说“三公”开支,便甚为惊人。所以,若一定要拿人均财政收入去与发达国家比,应先拿“三公”开支去与别人比一比再说。

 

当前,我国“三公”开支太高。之前国务院指令中央部门“晒三公”,虽然大多数部门仍不情愿,但最后还是半推半就地晒了“三公”,90多个部委的“三公”开支总额为94亿元,有部门单是公务招待费,一年就近1亿元。若加上省市县的“三公”开支,这个数字有多惊魂,真难以想像。其实,去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也才一万元左右,而人均财政收入就基本与之持平,应该说,纳税人劳动贡献的财政收入不算低了。相反,是浪费及分流的部分不少,才最终让公众对投入民生的感受不明显。

 

颇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财政投入到民生的效率之所以偏低,根源并非仅是人口多这个原因,而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监督制度未跟进。实际上,资金的使用者和老百姓都需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不管民生投入还是行政支出,特别是“三公”开支,每笔财政支出都要有人动态地、全程地监督,支出数字越具体越好。每笔资金的投入环节和最终的使用环节是否能高度一致,中间环节如何防止被缩水,违法违规支付受到严厉究责,等等。这些都应制度性明确,这样投入民生的钱方能发挥实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