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用天价奖学金“掐尖”是否该退烧了
(2011-07-04 12:43: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今年,香港中文大学、港大、港科大等香港大学继续以高额奖学金为“诱饵”,与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拼抢高考尖子生。港大中国事务处有关人士称,目前,港大已确定录取内地省级高考头名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头名、上海和湖南文理头名等,相比去年人数增加近一倍。据悉,与往年差不多,去港大读书,每人每年将获16万港币的全额奖学金。(7月3日《北京晨报》)
这几天,随着各地高考志愿填报截止后,关于香港与内地名校“掐尖”考生的消息又再度传出。先是同城数校间的“掐尖”,复旦大学招办日前称同城院校假冒复旦骗学生改志愿,复旦教授冯玮发微博称是上海交大所为。随后,上海交大否认指责,并称将对诋毁该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接着是各地高考尖子生纷纷弃内地名校愿去港求学,尽管孩子们追港校的目的各异,但冲着“港气”的留洋优势与充满“财气”的“天价奖学金”还是根本诱惑。
曾记得2006年,港大为争得四川的理科头名周小天开出过58万港元的天价奖学金,而那年北大清华出具的入学奖是1万元。几年过后,看到港大来内地“掐尖”的热情未退,而且“掐尖硕果”累累。1比58!向北还是向南?从哲学和美学的意义来说,在父母眼中,孩子不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而是被动附庸之客体。而对作为“客体”的考生和作为“主体”的家长来说,抉择对他们来说,应不算太难。
港校由几年前的半推半就来参与“掐尖战”,甚至曾公开力捧过北大清华是一流大学,到而今公开“掐尖”,看来已失去看谁脸色行事的忍耐力。随着内地高校录取工作的展开,这场“掐尖战”只会越演越烈。北大清华在这场“恶战”中似乎一直处于劣势,不管是大众传媒,还是网民声音,舆论几乎一边倒——别犹豫,向南呀。其实,称港校是一条“鲶鱼”该去搅动内地高校这个沙丁鱼缸,经过数年的执著坚守,感动内地学子用脚来给高招改革投票也好,说港校是打破垄断教育资源的“拓荒牛”也罢,现在,真是到了该挑明“学生该不该成商品”的这层窗户纸的时候了。
我知道,在高教与高招体制亟待改革之际,这样去给“港校继续火热”浇点冷水,是不合时宜的。但是,你方落槌,我方举牌;你出一万,我10万;你说可以提供出国留学机会,我说可以让你留在国外工作……一个孩子正需啜吸知识养料之际,却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这场生源大战中的关键棋子,成为双手撕夺的商品。此时,高考尖子失去了个人把控的空间,他们身上没有个性的体温,只有利益之“高温”。如此,百年教育能不沦为一方商品交易的平台吗?
其实,越是在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面前,我们越需要看清“天价”奖学金背后潜在的隐喻,越需要反思我们社会日益掘开的“教育鸿沟”问题。正当国内的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正在痛斥“一考定乾坤”式的高考之弊,以期改革或改良高考制度时,港校如此高调认可内地“应试教育”所结出的果子,而且还一年复一年的“出血”继续“掐尖”,这不仅让人怀疑其中的“诚”意,还会给高教改革带有潜在的新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