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话频道
明话频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895
  • 关注人气:6,7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高管高官毁了两院的那方稍净之土

(2011-05-26 19:05:5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2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据统计,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如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原中石油副总胡文瑞、中电投副总张晓鲁等,另外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原安监总局副局长闪淳昌、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等高官也在候选人之列。(5月26日《京华时报》)

 

虽然一些院士不来源于学界,竟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不是啥新闻,这几年一直被媒体频频曝光,也受到过公众的广泛诟病,但一看工程管理学部的这几名央企老总的大名金光闪闪地有效候选进院士之例,着实还是将网友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两院这方土,比起其他学术场所来说,还是要干净一些。难怪有人跟帖讽刺说:“傅成玉是不是因为闷声喝下属‘朝供’的茅台后,在一年复一年油价跟涨不跟跌的情形下,深悉‘会哭的娃儿有奶吃’道理,连续几年向国家‘哭亏’要补贴,‘哭技’超群而进入院士候选人名单的?”

 

我不认为此系网友说气话,其实颇有道理。感慨之余,我真心拜托央企高管与行政高官们,还是主动地避避嫌吧,别让毁了两院的那方稍净之土。之所以中国除了钱学森这一代后不出独擎学术大旗的大师,原因便出在这里。我国的一些垄断国企,占用着并不天然的公共资源,占有着行业独有的经营特权,高人工成本、低管理效率、弱社会责任感,与当今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说不中听点,若广大消费者有说“不”的权利,若国家挥手砸碎这一特权,我敢说,很多牛气冲天的国企立马像针穿的气球一样歇菜。这些垄断央企老总,还好意思去玩“涨而优则学”的游戏。

 

曾看过一篇报道,当年解放初期评十大元帅时曾硬性规定,已离开军队一线到地方就职当领导的,就不再参评元帅。现在,不管是作为部级干部的央企老总,还是政府部门的领导,本质上均非在学术的前沿阵地,理当自觉退出院士参评。院士来自学术界,这是世界学术领域之共识。美国国家科学院在31个学科6个学部共拥有2025名本土院士,其间极为鲜见院士同时具有公共管理者身份,也与大企业、大财团划清界限。院士几乎都来自实验室、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著名学术机构。

 

缘何会出现此等局面呢?我认为与当前学术官僚化倾向分不开。工程院学部工作局一名未署名的工作人员回应称,现任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大学校长等职,并不能否认其以前从事过科学技术工作,且目前不少企业老总仍在承担部分科研工作,掌握前沿的工程技术,故不能因职务身份就将这些人拒之门外。这不值一驳,单是近年来公开报道过的案例,我们便发现,在一些高校里,众多当了院长、校长的人,是绝不会再去自己费心费力做科研的,因为自己有权了,便会凭权力关系拿科研项目,当起了学术“包工头”,成了一名公开雇学生或他人干活的老板。

 

这些学界“老板们”之所以能吃香的、喝辣的,而且还干得欢,是因为我国近年来科研经费年均增长高达23%,已跻身研发经费投入大国,这一大笔科研经费形成一股巨大的利益分割的角力场,使得学术权贵化现象愈演愈烈。若“老板们”头上再加戴院士帽,无疑会增加他们的话语权份量。按理连这些“老板”都不该、都没资格参评院士,何况那些垄断国企老总和行政领导呢?所以,央企老总和高官去角逐院士,真还有点沐猴而冠的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