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致暴论”是一道虚拟的价值牌坊

(2010-06-27 12:11:19)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近日,国内第一本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发布,对网络带来的暴力现象加剧表示担忧。书中称50%以上被调查中学生在聊天和玩游戏时遇到过不良内容或行为,远高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校园暴力的比例。蓝皮书称,应关注网络的校园暴力行为,而非任由旁观者以娱乐心态进行网络传播导致暴力负面影响的升级。

   

我不敢苟同专家在蓝皮书中的担忧,因为这种担忧颇似有病呻吟错了听众对象。网络加剧校园暴力,监管理者对网络传播暴力存在旁观心态酿制暴力负面影响升级,这样的结论下得有些草率。不仅结论缺乏基本的论据支撑,而且推断的逻辑过程布满诡异和荒唐。网络只不过是一个传播信息的载体,是一个没有价值指向的传媒工具,它并非校园暴力事件之发轫处,无法替暴力行为去背那口黑锅。

 

照此逻辑推下去,一个人被尖刀刺了,我们是不是不去抓持刀者以究其犯罪动因,而去责怪那把没有行为主宰和价值判断功能的刀呢;吃饭会噎死人,我们是不是不怪吃饭者粗心,反怪盛饭的碗呢?或者干脆别吃了,等着饿死呢?无网络,未成年人照样能接触暴力;没菜刀,嫌凶照样有其他凶器可持。工具就是工具,无法成为暴力行为之动力源。拿作为交通工具的飞机、汽车、轮船、火车来说,也有致人死亡之时,我们是不是都拒乘,大家像祖先那样甩火腿出行呢?

 

事实上,我们社会对网络监管并非白纸一张,当今网络监管可谓成效卓越。局部地方管得很细、很严,甚至有些苛刻。在强大的管理和正面舆论引导下,当前网络上的正面内容可以说占据绝对优势。因为,单从阵容来看,除了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网站外,还有大量带公共事业属性的公益网站。即便是各大商业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导引下,和一轮轮的扫黄除暴的行动之后,真善美之花在网络上竞相怒放,而“很黄很暴力”已经难以立足。

 

于记忆深处,一些忧国忧民的专家,将新鲜事物与工具当成社会祸源来研究的案例还不少。70年代,专家们忧心未成年人穿奇装异服,说成是少年价值观蜕变之源,将一条吊裆裤看作是好少年变小流氓的导火线;80年代,学者们开始又怕孩子们打电子游戏,有专家怕孩子看武侠小说、怕他们听流行音乐,惧他们跳交谊舞……反正,每每出现一种新道具、新事物,总有人扛着道德与价值的牌坊出现,他们只看到负面伤害性,看不到正面积极性。

 

所以窃以为,遣责网络加剧暴力现象的“高论”不过是道虚拟的价值牌坊。树有根,水有源。一个社会带给人民怎样的价值观,必须反映到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次次诟病网络虚拟平台里的暴力元素,却自觉不自觉中忽略自身的伪价值成份,这难免让人生疑。在现实语境下,那些抛掉身上仅存的公心和操守的恶性侵权者,动辄裹挟着权力去强拆民宅,去制造各种让人后背发凉的“看守所死法”,去旁观贫富落差加剧等,我们的专家咋不去斥责这些“暴力活标本”呢?要知道,这些社会暴力元素才是当前暴力现象加剧的根本诱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