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军人出示证件乘坐公交,可对不法分子产生威慑作用”。在今年的广东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多名代表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广州市给予军人享受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等相关优待”。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日前答复称,市政府已要求市民政部门牵头进行调研,提出相关意见,交市公交行业主管部门在拟订下一轮公交优惠政策时统筹考虑。(11月9日《广州日报》)
虽然拥军爱民意识是否浓厚,是考察一地国防基础厚薄的标尺,而为伤残军人提供免费坐公交车的优待,以及在一些地方早就让除军官以外的战士免费坐公交,这些拥军措施的推出值得肯定。但看到“让军人免费乘公交以威慑不法分子”的提法,笔者莞尔之余不禁后背发冷。难道公交治安如此不佳,需要靠保护国家安全的解放军身着军装来震撼治安违法分子?照此推演下去,真正该免费乘公交吓坏人的该是人民警察才对。但我们却很少见到着一身警服的警察来乘公交。
显然,这些出于吓贼目的去坐免费公交的解放军战士的镜头,除了让人顿感无奈之外,大概就只剩下“让人脸红”的份了。记得25年前,百姓坐公交,不仅少让老、老让弱,而且小偷小摸极为鲜见,根本不需乘务人员提醒“捏紧钱包”; 15年前,公交车里的雷锋渐次变少,公交车增加的速度赶不上乘车人数的增长,乘务人员在喇叭里开始提醒年轻人为老弱病残让坐,提醒大家要管BB机和钱包;5年前,这种安全提醒更加密集,提示语越来越直接了……如此,公交上的治安事件愈发增多。
随着公交车上生硬的安全提醒频繁,乘客在公交车上的安全感也在变弱。不用说,在市民的这种抵御不安全隐患只能请多些军人来免费乘车时,最该脸红的便是我们社会的治安防范体系的搭建者们了。市民的这种不安感,凸显出的是社会治安预警防范体系上的制度性硬伤。如果一个城市没有“飞车夺包党”出现,没有报复社会的六旬汉提着油桶上公交点燃伤人,没有23岁的湖南打工妹邓哲玉那样被“飞车夺包党”拖死,我们或许没有理由诠释这种治安防范体系的疲沓。
无疑,为威慑坏人,穿行在公交车里的军人,此时正将市民安全“守夜人”的脸庞映得很“红”。因为,需要军人来吓坏人,正好反映出城市里的坏人不少。根源还是安全“守夜人”的影子未结成一张社会治安的大网。该沉下来的警力未沉到百姓最需要的区间,甚至反而“沉”成了一个倒金字塔。要说处在机关的警力一点事儿也没有,也不客观。关键是,如果基层见警率低,百姓安全感弱,“衙门”的警力却门庭若市,那么,不法分子就会嚣张。
反过来说,若基层治安案件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真正肩负有领导、统筹、服务的机关工作必然就会轻车熟路,所需警力便会下降。治安工作员“沉”到基层的数量增多了,巡逻行走于大小社区和公交车上的步子变密集了,说明警察为民守夜的责任意识提升了,违法犯罪者必然得到震慑,百姓自然就会放心,就用不着让军人免费乘公交来吓唬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