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圆诺奖梦靠制度掘进而非美丽预言
(2009-10-10 13:01: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华裔科学家高锟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是继去年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一位获得诺奖的华裔科学家。据10月8日中新社电,1957年与李政道夺诺奖的杨振宁,7日在港中大为高锟庆功时说,高锟获诺奖,增加他对中国本土得诺奖的信心。“我曾经再三讲,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
与去年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诺奖后一样,各大传媒均浓墨重彩地报道了高锟的“华人”“华裔”身份,反倒对其伟大的科研成果一笔带过,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跑题”。杨振宁先生也是华裔诺奖获得者,看到高锟能摘获诺奖,高兴之余来美美预言一下,20年内中国本土科学家会得诺奖,这诚然是在情理之中。但联系到我国当前教育科研环境与体系现实,我们又不得不替杨教授这番大胆预言捏一把汗。
记得之前有4名来自瑞典的诺贝尔奖评选团成员来到清华大学,详细披露了诺奖评选过程。最后,有评审委员也曾肯定地说:“清华学生在今后40年内会得诺奖”。对此,有些人还真相信并笑纳了。但在我看来,这与扬振宁的预言一样,看起来不过是别人给我们的一个“安慰奖”。是到了反思自己的科教制度的时候了,华人在自己国家的科研室里难出成果,而跨进别国的实验室里,却能成果丰硕,看来这不是华人不行,而是我们环境有病。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犯嘀咕:缘何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就是拿不到诺奖?一些有识之士反复探讨多名华裔科学家能够得诺奖的深层次内因与外因,以期从中找到教育环境与人的素养方面的本质关系。但纵观近些年的探索与讨论,似乎停留在空泛的感慨和无实质掘进的舆论造势的层面上,甚至显得心态浮躁。而真正在关于科研环境改善、科教体制改革、教育理念更新上,却依然步履蹒跚。
不无夸张地说,在当今科研体制及环境下,已很难再摆下一张可以视行政级别如草芥的“净心书案”。青年科学家创新的鼎盛期不长,当他们的创造热情被带有“处级、厅级、省级”头衔的长官们一次次浇灭,当他们一次次遭遇“不当官、不送礼”就难以敲开科研项目的潜规则,相信其创造热情、研究兴趣会黯然泯灭。近年来不缺“淡化官味、教授治校”的呼吁,但实质性跟进一直迟缓,所以这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另外,我国科研人才的选拔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些唱得响的、官阶高的,总比默然钻研无官阶的、低级别的容易进入选拔者的视线,这些科技弊端的长期存在,必然造成学术潜规则泛滥,而阻碍科技进步。所以,在我们为华人科学家获得诺奖举杯庆贺之时,尽量保持应有的理性,少些空泛预言,多些反省吾身,尽快启动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科研制度变革程序,只有这样,在中国才会出现世界顶尖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