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话频道
明话频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895
  • 关注人气:6,7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要改革,就不宜保留未任局长的待遇

(2009-09-04 17:17: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从8月31日起,深圳大部门制的机构改革展开了新一轮动作,连续三天,市领导分头到相关部门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局级干部的任命。据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透露,此次机构改革,深圳将“消化”近百名局级干部:或在新的领导岗位予以任用,或保留待遇不再任用。据悉,多个部门副职超配,而众多“处座”的走向似乎更为棘手。(9月4日《华西都市报》)


看罢报道我有两点感受:其一,深圳这次机构改革可谓雷厉风行,当然“非常保密”,但窃以为,这种“快法”让稍感意外——7月31日中编办把方案定下来,当天深圳就召开动员大会;8月4日确定新部门一把手;8月5日,人大常委会通过各部门一把手的任命;8月6日,整合的56个部门正职领导正式亮相……显然,局长们的任命过程虽然保密了,却少了民主与透明程序;速度是快了,却让各方利益博弈的机制虚置。所以,笔者难以对此产生认同感,甚至觉得有些眩晕。


这么多公共机构要整合,这么多局级干部要报经当地人大常委会通过任命,这么多“处座”要面临去向问题,怎么说也算是深圳最大的政治事件,咋能说保密就保密呢?这次机构改革,究竟遵循的是哪一道法律法规程序,这当然需要告之于民,征得人民的理解和配合。即便不征得纳税人同意,按现行法律,也得早些征得当地人大常委的审议通过。改革方案确定了,呼啦啦将几十名一把手的任命名单,突然递至人大常委会的案桌,这不成了让人大代表列行“举举手、按按钮”的程序了吗?


其二,与公众希望公职人员大幅缩减的愿望不同的是,参与深圳这次机构精简的相关负责人,却似乎乐于见到“减机构不减人”的渐进式改革现状。王穗明就说:“实际上,深圳的公务员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他对此感到‘很头大’——深圳30年中搞了七次机构调整,我们的干部很精简了。”参与改革方案设计的深圳大学马敬仁教授也称,改革的过渡期是会出现暂时性的机构肿胀,短时间内局级岗位的总量不会减少,副局级岗位包括执行部门还会存在增量。


王部长与马教授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这些局长、副局长们,即便降了官位,其待遇也是雷轰不脱的。拿新近设立的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科工贸信息委等部门来说,保留局长待遇的副职人数超10人;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下职不下薪”的副局长多达12人。我不知道“官去待遇不丢”的法律依据是啥,我只知道工人待岗了,就只能领微薄的生活费,甚至生活费都难保。如此行政消耗总额不减的机构缩减的改革有意义吗?要我说,还不如不改,因为这一过程额外浪费了大量的行政成本。拿老百姓的话来说,是换汤不换药。


纳税人养官过多,似乎一直难以找到制度性变革的良策。去年一篇全国各大论坛上流行并引起广泛持久议论的帖子称,中国1950年的官民比是1:6000,2007年的官民比是1:26;每百万美元的GDP养官的个数情况是:中国39个,日本1.38个,我们的养官代价是日本的27倍。之所以干部冗员,说到底还是人事腐败,是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官本位意识的恒久羁绊,是公权制度化监管之缺,是张扬纳税人权利的意识退步。当前需要我们社会全面反思干部冗员的问题,应尽快形成一股裁剪官员的制度合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