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剔除劳动不公比消除“农民工”概念重要

(2009-07-08 17:00: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3日,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在全市就业工作会上说,深圳“农民工”这个概念将会消失,“农民工”的第二代现已成年,他们在就业时会选择留在深圳。王荣说,农民工的下一代再来到深圳,穿的是T恤、牛仔裤,留的是很时尚的发型,他们不会像父辈们回到原来的土地,并且会待在深圳,起码不会每年回去过年。


一看标题,顿感欣慰,但细读报道,我觉得支撑起王市长的“农民工”概念将消失的观点之论据太过表面化。什么第二代农民工已成年,他们的穿着打扮和发型都越来越都市化、时尚化了。这是有意避开农民工就业、获酬、上学、居住等公平体系铸就,而只注意到农民工的穿着与发型变化,显然,这只是一种“由表及表”的认识。要我说,别说其他待遇,单就一个劳动分配不公的现实不改变,“农民工”这个打上时代烙印的标记便不会轻易消失。


说到农民工的衣冠,我自然又想起去年8月,深圳市启动的那场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大赛。大赛启示说,除给了重奖外,特意推出了前所未有的破格入户奖励,大奖赛中被评为三等奖(含三等奖)以上的获得者(共30人),符合深圳市招调工条件的,可破格免试招调入户深圳。当时引起的轰动不小,这蛋糕虽然诱人,但能提笔创作、分行写诗的文学青年毕竟还是少数。最终,大多数在深打工的农民工只能望诗兴叹。


当然,以外表变化就推断“农民工”的概念消失,以及推出农民工创诗大赛,已算不上什么有创意的关心农民工的“面子工程”了。不管之前的贵州、河南、重庆等地,就曾传出设置农民工节日,还是各地一次次传出“一次性”农民工文化关怀活动。这些外表华丽内质贫乏的“关怀秀”,往往是众议哓哓一阵,最后收效甚微。所以,深圳这个农民工诗歌大赛,即便掀起的“文化声浪”比以往高,我看也难脱“做样子”的宿命;而深圳第二代农民工,即便穿着如巴黎那样的时髦,若未触及劳动公平的灵魂深处,也是徒有其表的。


当前的农民工群落只是一个过渡型人群,他们必将融入中国劳动者的建设大军中,他们身上不应成为一种带有身份歧视意味的“表面符号”,总认为穿粗布短褂的就是农民工,留时尚发型穿光鲜外衣者就是都市人。实际上,剔除劳动就业制度与分配政策上的习惯性不公与歧视,远比让“农民工”的外显概念消失重要。在我们的制度性思维中,须意识到,农民工对一个城市建设与构筑美丽空间起到的巨大作用。多数民工的工作场所卑微和危险,却在工篷一角,小心翼翼地清点着带着体温与汗水的皱皱巴巴的辛苦钱,一元一角地凑齐给老家的孩子上学用。


即便这样,民工还面临着黑心老板的恶意欠薪,还面临着没有年休假、探亲假的超负荷劳作,别妻离子,亲情被空间阻断。可以说,制度关怀之疲,劳动监察之弱,打击恶意欠薪和血汗工厂的行为,在局部地方尚显乏力。所以,我们亟待改变的是形成劳动者政策环境的不公的社会现实,重新从思想上建立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举国意识。农民工需要的是构建法制体系的“政策面包”而非只停留在虚幻与表面层面的“概念”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