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关上公众舆论敲开的“市长三道门”
(2009-06-27 16:55: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29岁的周森锋从“中国最年轻市长”明亮干净的形象,到如今面临“打伞门”的网友质疑,及涉嫌清华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抄袭;在这“两门”尚未关上之际, “香烟门”又缠上周森锋。在网友搜索出的一张照片中,正在开会的周森锋的左侧有一包香烟,网友称,这实际是黄鹤楼,120元/盒。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证实,周森锋平时工作中确实抽烟。但是有人指出,香烟也许是会议招待香烟。
有网友特别关注了一下周森锋的家庭背景,运用了大量事实说明了周森锋的确是一个农家子弟,他老家至今仍靠一亩三分地耕地为生。所以,不少人网友对“人肉搜索”行为开始了倒戈,纷纷发帖称:现在连校长、副校长、院长、教授们都不断推开“抄袭门”,何必死死揪住一个从农门里走出来的青年才俊不放呢?而下属给上司打一下伞算大事吗?周森锋虽然是名校高材生,但他纵有铁打身胚,估计也难敌官员潜规则的轮番攻击吧?况且,你市长不让下属撑伞,下属或许还会坐卧不安呐,会自责是不是某方面得罪了自己的领导。
果真是网友神经绷得过紧,对这“三道门”的把持得过度苛刻吗?我认为还不是。近些年一些党政官员的贪污腐败引发了民众的较为普遍的不信任感,甚至还在不少网友心中产生“无官不贪”的较为危险的现实感觉。单就见诸媒体的腐败案例,便让公众一次次加深地意识到,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吏,在一些地方,腐化变质范围在一步步扩大。就拿高检最新开通的12309反腐举报热线被打爆一度瘫痪来说,公众对权力的运行要求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监督要求正与日俱增。或许周森锋身上发出的看似细微的官场习气,由于正与民间的这种怨气实现不谋而合,才引起网友不想匆匆关闭这“三道门”,甚至还欲进一步推开。
坊间有谚曰:小病不医引大患,小腐不治养大贪。即便一些网友对热门事件官员的“人肉搜索”显得有些不尽情理。但这恰恰表明了公众对公权腐败的高度关注与警惕,此现象不是社会意识偏激,而是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觉醒。随着现代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向前推进,网络舆论监督还将发挥它无以可挡的公众威力。即便由于公共信息的不对称,这种舆论监督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甚至还可能误伤好官。但官员有条件、有能力去公开事实真相,让公共信息行走在透明的玻璃房中,这种及时澄清舆论质疑, 让公共程序通体透明,使官员掌握主动,从而可以让任何误解化为乌有。
所以,不管官员们愿不愿意,我们的社会都应乐见于网民监督的这种势头不减的热情。只有公权惮于民众监督,才会在自己的政治文化中注入“与民谋利”的公仆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森锋面对的这“三道门”,已不再是简单一个“市长抽烟”的问题,而是公众对当今吏治格外关注的一个缩影。因为不管是论文造假、还是下属为其打伞、抽120元一包的香烟,都折射出干部用人与监督体制上的弊象。只有医治这些弊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和保护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