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何以16年迈不过“4%”这道坎
(2009-04-26 02:16: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1993年,我国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然而,16年过去,“4%”这道坎仍未迈过,这使得公民家庭教育投入负担过重。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称,财政教育性经费占GDP的比例未达4%的核心原因是,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所致。(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赵路称,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即便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达25%以上,而我国在2007年的这个比重只有20.8%。由此,赵路非常直白地称,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作出了极大努力,是有贡献的。是的,有关教育存续已久的疲沓理念与薄弱基础现实,也非一日就能华丽转身,财政教育经费的注入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行政成本费用的大量减少,需要高端意识的恒久坚守,但就此将核心理由归结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窃以为非常不妥。
回首16年前,“在本世纪末达到4%”这一教育标杆亮相之后,年复一年似乎始终只是一根外表光鲜的“标杆”而已。但有一点很明确,1993年国家敢于提出此目标时,财政收入只占GDP的12.6%,而2008全国财政收入为61300亿元,占30万亿GDP的比重增加到20.4%。为何在16年前提出此指标时未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呢?若按20%比12.6%增加近一倍来算,教育投入不该徘徊在“4%”的下沿位置呀?20.4%与人家的35%的距离并不遥远,倒是我国的这个3%与人家印度的7.1%落差太大。显然,赵路这个“核心原因”还是在打“迷魂阵”,一个难以掩饰的借口罢了。
由于教育公共投入的比例连一些非洲国家都不及,使当前教育实景让人甚为忧虑。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82%,与4%的基本要求差距很大,在全球120个国家中位于90名之后,是世界上教育投资最少的国家之一;教育机构负债非常严重,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资料显示,2005年以前,单是我国公办高校的贷款额便有约2000亿元;2002年以来,国家发改委通过8次教育收费检查,查处因资金不济而乱收费的达68.51亿元;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达5000亿元左右,这个规模大概就是高校负债的影子。
特别是,这些问题还在往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渗透,“教育产业化、办校为挣钱”的阴魂不散,有地方还加剧教育马太效应,成立示范中学教育集团,一些学校择校费高至8万元。一边是公共教育投资步履蹒跚,一边却是一些公共教育机构变着戏法地乱围地、乱圈钱。在这种大中小的求学者寡权的现实生态下,便造成公民教育负担日显沉重。公共教育发展迟缓与公民自身教育投资渐增的这种长期逆行,酿制了公民的民生维艰实境,甚至滋长和蔓延了“读书无用论”思潮。如今这方面的鲜活实例不少,当引起我们社会的高规格、全方位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