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办购假茅台”应倒逼权力公开机制
(2009-04-11 18:21: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今年2月初,河南许昌和漯河两家驻京联络处(以下简称“驻京办”)联合购买了777瓶价值66万元的“贵州茅台酒”。但所请客人饮用该批“茅台”时,发现这些酒的口味不对,驻京办工作人员将销售假酒的人员举报到工商部门。记者4月11获悉,经初步调查,北京市西城工商分局确认这批茅台酒为假酒,并联合警方拘捕3名涉嫌销售假茅台酒的人员。(4月11日《京华时报》)
驻京办的“进奏官”潇洒一挥手,66万元之巨的地方财政金瞬间便灰飞烟灭。不知这些驻京官员是真傻还是装傻,弄出这一“穿帮指数”甚高的假茅台事件。从报道的字里行间分析,愤然举报者是驻京办自己,不像是为得好处故意“买假”。那么,历经“名酒”沙场上的他们,何以上了作假者的当呢?答案恐怕只有一个,最近“驻事”繁忙,他们需要款待“京客”的频率实在大高,要防范假茅台渗进驻京办的人手有限,这便给制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并非笔者臆断,小小两个地市政府的驻京办,就一口气购名酒777瓶,恐怕不仅仅是一些“京客”胃子强、酒量大那么简单,还与最近需要“进奏官”去大展公关“才华”的事儿太多有关。受去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下半年国务院未来两年将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消息一出,不少地方政府就扩编“跑部大队”进京,充分整合原有驻京办的人力资源,短期内使得发改委等部周围的“内需”先期被瞬间拉动,在去年10月和11月,据说要在发改委附近找个车位都要“开后门”。资金、项目、投放等,似乎无法与“人情、面子、关系”脱钩。
“书到用时方嫌少”,驻京办的重要性此时再度凸显。在一些技艺过人的“驻京能人”地运作下,地方政府不被牵着“牛鼻子”走都难。别说他开口要买几件茅台酒、几箱中华烟,就是买几辆宝马、几栋别墅,只要能“驻回”别个地方拿不到手的大投资项目就成。因为地方政府心中始终放着一把算盘:只有舍得孩子才能套住野狼。这就是“驻京办”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时至今日仍固若金汤的根源。据国管局有关人士称,目前仅52家省级驻京办便有工作人员约8000人,加上市级县级,数目早超万人。有关专家估算,若一个驻京办每年的经费保守地按100万元算,所有驻京办每年需要的全部经费高至100亿元之巨。
基于此,要撤消驻京办,杜绝“会跑的娃儿有奶吃”的现象渗透至市场经济的良性肌体,必须在除开少数涉及国家秘密的投资项目之外,彻底让国家各部委的所有公共民生建设项目的配制、计划、路径等,行走在一列玻璃车里,让阳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将它照得通体透明。按现代宪政制度,国家部门公共投资资源与权威意识的生成,并非个人积聚,而系赋权关系。人民与官员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关系,公权人是人民之公仆。而今,之所以一些官员好上“被驻京办跑”的这一口,便是这种公共服务精神的背弃。这该引发我们社会深度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