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曝光认捐不兑现者”有伤慈善肌体
(2009-04-09 11:21: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4月24日,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将在京正式发布。2008年被视为中国慈善元年,冰灾、地震,社会各界纷纷捐款,创造了捐赠超过1000亿元的奇迹。7日,中国慈善排行榜编制、发布者、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刘京表示,未兑现捐款承诺的企业还很多。不兑现承诺、捐款不到位者,将把它们拉进“黑名单”,并在此次排行榜公布时向社会和媒体公布,“大家需要知道真实情况。”(4月8日《新京报》)
当初一些企业在大众传媒上公开认捐时,表现出来的苍生情怀与社会责任指数挺高,一度深深地感染了公众,让不少人为之热血沸腾,也使大家对慷慨解囊的企业形象以及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刮目相看。而热潮退去后,这些企业却口惠而实不至,只图赚取公众当初的美誉度,而不践行捐赠承诺,这的确让人心生不悦。从道义上讲,是一种信用背弃;从法治上说,有违契约精神,这从《合同法》之第十三条和《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能找到明文规定。
但就此非常感性地将这些企业公开曝光,窃以为不妥,这种作法显得有些直线型,过余简单化,不利于我国构建社会常态的扶弱济贫的慈善体系。中国社会越需要慈善,我们在对待慈善的处置工作就越应理性而谨慎。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早在2005年就曾透露,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不知捐赠为何物;许多国家的富人募捐金额占个人收入的30%,而我国富人募捐的资金充其量占个人收入的1%。这个微小的数字,恐怕不仅让富人汗颜,我们的慈善体系也应感到脸红才对。
去年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慈善元年,创下千亿大单,但我们更应看到,这并非我国慈善软硬环境已得到根本改变,也并未有一方让富人放心捐赠的制度性平台。甚至“善款被挪作他用”的丑闻,即便受到一些人为压制,也不断进入公众视线。这一年善款激增,还是源于突发的几起天灾。实际上,中国社会的慈善机理尚未理顺,中国企业的肌体中也并未注入丰盈的慈善元素,中国富人的慈善情怀也未得以充足。可以说,慈善于我中华,就像一朵娇小的花朵,需要大家的关爱与呵护,而非简单的棒喝,将认捐未捐企业曝光了事,更像是往“慈善不济”的伤口上撒盐。
所以,在对待认捐未捐的企业,我们理性的做法是:找查原因、区别对待。我们应帮着这些企业分析,追寻他们未捐的理由。若是效益跌落、财力不济,作为慈善机构,理应大度而不失分寸的抱以理解,并鼓励他们之前的慷慨义举,即便是空头支票;若是认捐企业故意耍奈,只图当初的高出镜率而至今有钱不给,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去督促完成认捐。不成,我们再通过法律途径促使企业履行认捐协议。这才不会因“简单曝光”伤及我们社会原本就显脆弱的慈善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