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咋突然冒出“部分公立医院转私”的消息?

(2009-04-05 18:56: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据报道,新医改方案将在近日公布。始于2006年的中国新医改,终于大盘落定。作为新医改最艰难的一环,公立医院改革将先试点积累经验然后推行。目前试点的内容已明晰,转制部分公立医院为民营医院,支持民营资本办医、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等举措,共同出现在方案中。目前,福建、河南、北京等地已着手试点。而卫生部也正积极谋划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遴选工作。(4月5日《齐鲁晚报》)

 

看到这个突然冒出的消息,网友的心情简直糟糕到了冰点。这从4月5日这天各大网站与论坛上的网友评论,便可窥一斑。“网意”几乎一边倒,散发出一种浓厚的沮丧与无奈气息。虽然医院公立转民营前尚有“部分”二字的限制,但大家联系到之前国企改制中频频曝出的“资产流失的丑闻”,无不深表忧虑。有网友悲伤地说:“难道我们翘首以待的新医改具体方案,就是将公立医院卖给私营老板了事?”

 

别认为这仅仅是网友的一种情绪渲泄,这实际上是埋于他们心中已久的一种真实表达。他们的这种担忧不无依据,由于长期以来的公共卫生体系搭设上的失衡,以及医卫资源分配和监管上存在的乱位与缺位,导到医卫资源过度集中在各大中心城市的几所特大医院,这种少数大医院拥有过于富集的优势资源,导致“大量患者进京”的尴尬局面。这些公立大医院占有巨大的医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种资源垄断。

   

这种垄断的形成,靠的并非市场机制自身的优化,而是国家政策与财政投放的双重注入。基于此,这些为数不多的公立大院,往往成为公费医疗与富人看病的“疗养院”。而大多数级别偏低的中小基层公立医院,却长期成为医疗资源贫乏的弃儿。由于公共投资严重偏低,这便造成了这些公立医院自谋生路、自设门槛变相收取患者的高额医药费。事实上,这些中小公立医院,却是能否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股决定性力量。

 

如果我们沿袭以前的“一改制就变卖”的思维,过度夸大市场竞争对医卫行业的激励作用,淡化和削弱医院的公益本质,将这些原本肌体业已虚脱的公立医院都推向市场,变卖给私人老板。那么,这些医院完全可以就此失去控制。尽管国家实行价格监管,但由于相关法制体系的滞后,特别是监察、审计上的缺失,这些“公改民医院”可能更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无拘无束。理论上讲是政府购买医疗服务,但要将“购买”的触角伸至这些已被推向市场的医院,那可谓难上加难。

 

一大批非公费、非富人的患者,就只能到这些民营医院看病,其就医命运恐更为不测。医改是否成功,其试金石是百姓是否回归看病易。而尽快整合医疗资源,消除不公,是医改走向成功的必迈之阶。窃以为,当前公立医院不但不能削弱,还应加强。曾被卫生部门低看的印度免费医疗,之所以能从1949年起就建立此项制度,是因为他们拥有7万多个公立的基层、社区医院。而少数民营医院,是为极少数富人准备的。我们的国情与之相似,为何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削公增私”之举?这让人匪夷所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