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话频道
明话频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895
  • 关注人气:6,7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建言辞”即便过激也应耐心倾听

(2008-07-16 19:33: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杂音

周明华

中科院研究员张信宝认为异地重建是“逃跑主义”的过激言辞以及其信口开河的说法激怒了汶川灾民,7月14日,网友“松榆轩主”发博文提到,汶川灾民打算凑钱租车去成都接这位专家住几天帐篷,“让他过过我们的日子”。当然,也有部分网民表示不能理解异地重建:“那么一大片土地,丢弃了不成?”“再说我国境内,不易居住的地方并不是一处,又如何一走了之?”(7月16日《新快报》)

 

这两天网民于此的“网意”有一边倒之势,都将一块块硬冷的板砖毫不留情地扔向张信宝,有网民甚至一时性起,将张信宝称作是“用水泥与沙铸就的‘砖家’”。而“网动”频频,他们要你凑一元,我凑五毛,租车去接张信宝去住烈日当空之下的帐篷。说实在的,我觉得这些言词有些过了。不管张信宝抛出“汶川不宜异地重建论”是否最优,支撑他这一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与科学,终归他直言相呈了,这种真实的学术表达本身就值得我们社会的尊敬。

 

我看过柴静主持的那期有关“张闹闹”的节目,给我的印象是,主持人似乎早就预设了一个“正确的命题”,而张信宝似乎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论述不利的境地。这更像是本应处于中立方的主持人设下了一个道德的圈套,让张信宝在“钻进”去的时候,几乎失去了不“闹”的理性控制力。这才有诸如“跳跑主义”的过激言辞的出现。因为,任何人在情绪十分激动的情形下均有过激语言滑出嘴角之时,这不足为怪。

 

所以,我们当前争论的着点不应是张研究员该不该去住帐篷的问题,也非他出言的不妥伤害灾区公民的情感问题,而是汶川这座古城,需不需丢弃的问题。这里面当然存在矛盾:一边是灾区群众正巴望着早日走出“搬与不搬”的疑惑中,早些与帐篷之家道别;一边却是近期及中期地质安全评估非一日之功。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依托的是科技工作者的严谨、认真的科学分析论证,这其中不允许夹杂半点浮躁与不实。

 

要实现科学的决策,就需广泛开启“专智”、官智与民智。让专家分析与官员决策以及当地民众感受所激发出的重建智慧,在一个平等而广阔的平台上得到充分展示。于此过程中,我们不应看见任何一方的强势压制另一方的现象;也不应让情绪主导理性,拽住某一方的细枝末叶的言论碎片不松手,甚至因此想置对方于“闭嘴”的境地。有这种压制行为的出现,就一定有人欲借诸如“道德大棒”“权力之柄”来将另一方“斩于”自己的马下。

 

我们要使汶川的未来更美丽,要使生活在那里的公民更安全更舒适,就必须靠理性与制度去掘开“开门讷谏”这条路径,而且掘得越开越好,越顺达越妙。有且只有如此,才会使整个重建工程迈上更科学、更民主、更透明的石级之上,才会让灾区重建不留下不可逆转的历史伤痛和遗憾,才是对未来和我们的后辈充分负责的科学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