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杂音 |
(在贫困山村上学的孩子们,眼里除了迷茫之外我读不出另外的感觉)
(试问掌握了财政投资方向的方家:这能叫学校吗?)
周明华/文
6月7日,河南援建安县的首批54套活动板房交付使用,其中有一所小学。6月6日下过一场雨,孩子们进教室前都站在门口把鞋底的泥磕掉。在该校三年级的一个教室门口,摆放着一堆鞋子,里面不少孩子都打着赤脚。“光脚踩在水泥地上不凉吗?”记者发问。里面的孩子说,因为鞋底的泥蹭不掉,他们怕把新教室踩脏,所以宁愿赤脚上课:“新教室太漂亮了,我们不忍心。”(6月10日《东方今报》)
我一直认为,不期而遇的大地震虽然让生灵惨遭涂炭,但却让心灵得到崛起。这份人类独有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崛起,对正在成长的中国孩子来说,是一种再真实、再深刻不过的一种精神历练。此非人为拔高,而是一种生灵自救与奋起的本能,这如同5月13在北川灾区的废墟上,三岁男童郎铮向救回他生命的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场景一样,安县这所小学的几十名怕踩脏板新教室地面而光着脚丫上课的孩子,均是一种动人的纯真表达。
在大山深处,在民风淳淳的乡村,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小小年纪用自己的直白方式开启着朴素如山的感恩情怀。这种流露过程,同时又是中国未来自立、自强于世界之林中最宝贵的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灾区的孩子住活动板房都能高兴成这样,除了说明孩子懂事与善良之外,还说明这些孩子在地震前所面临的学习环境非常让人揪心。社会需要扪心自问:到底我们为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付出了多少教育关怀?
恕我直言,公共教育投入的这种“硬件关怀”虽然有,但有限,特别是防止公共教育投入的马太效应上做得不够。1993年我国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核心指标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十余年过去,这一牵挂苍生、情系未来的教育投入目标仍未实现。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82%,与4%的基本要求差距很大,在全球120个国家中位于90名之后,是世界上教育投资最少的国家之一,甚至还赶不上一些非洲国家。
一边是公共教育财政投入步履蹒跚,一边却是掌控着公共资金投向的一些公共管理机构,变着戏法地乱圈地建办公楼,乱购车显示“官屁股”阔气,乱出国游洋山趟洋水,乱吃喝可以一年“啖掉”一个三峡工程……于此,便造成公民自身教育负担日显沉重,他们背扛着未来大计却悲情地背上沉重的个人贷款包袱。一份数字显示,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教育类支出达1098元,比上年增长6.3%,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高达13.8%,显然,改善失衡的教育关怀机制仍未形成。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对不得起这群胸怀感恩的“赤脚上课”的孩子们吗?他们在经过人生最大的一次苦难之后,能在一间防雨遮阳的活动教室里捧起课本,便能感动得如此淋漓尽致,我们真正需要深省我们自身的教育关怀机制了。所以,当前急需修缮我们的公共财政投入中的失衡章节,强力约束好一双双行政浪费的“官手”,真正为中国的未来谋略,为百年大计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