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时说 |
3月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做客新华网时,积极回应“教育部挨骂”。他说:“我们在工作中确实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有很多意见我完全能理解。大家的批评,对我们的工作也是动力。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骂老师对孩子不好。老师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教师行业是一个神圣的事业。(3月11日《成都晚报》)
“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周部长这句过目难忘的话,首读感动,细读触动。所谓骂,词典上说它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由是观之,周济所称的这个“前骂”在当今现实并不存在,教育部处在监守中国教育的塔尖位置,是非成败自有公论。百姓真有那份“骂心”,恐也没这份“骂胆”,因为国法不充许“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况乎是一国之部?
退一步说,那些因倍受上学贵煎熬而捶胸顿足的百姓,情急时说两句难听的话,也难以真正登上了大众传媒的。而能见诸媒体的所谓骂语,其实早就“骂意”全无,早就被一道道“关口”将情绪化、粗野式的不敬语句删进了垃圾箱。相反,真正需要被民意斥责的教育问题却有增无减。诸如教育部一再抛出“教育如衣服论”“教改是成功的”“ 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属先进水平”;诸如高学费吃人,教育乱收费,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在当今实则已成为百姓公开的“骂料”。
再说周部长这句话中的“后骂”。骂教育部可以,话锋一下转到不能骂老师。话中之意不外乎是,教育部是开明的,可以被批评甚至被骂,但老师却是无辜的。特别大家当着孩子的面“骂”老师,对其成长不利,老师不能也不该被公众置喙。周部长这番话,看起来是一种对老师的尊重与爱护,实则却有转移公众批评的“聚焦点”之嫌,甚至是挟持尊师重教的“道德标尺”,来试图挡回教育问题的民意拷问。
事实上,教育部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服务天职的尽快回归正位,已到迫在眉睫之时。教育存在的方向性部分偏失,“教育产业化”所席卷而起的教育趋利歪风,已在一步步侵蚀着中国教育原本就不厚重的社会文化基础,甚至撕扯着教育工作者“为民分忧、为国树人”的起码灵魂。所以,笔者认为,周济部长这一系列话,倒像是踢过的一只 “教育皮球”, 这只皮球转速并不快,且力度欠佳,我们甚至只需“外脚背”轻轻一拨,它就会被踢回其办公桌上。
教育问题虽要正视,而非什么“找骂”“骂谁”的情绪化表达。只有彻底找出我们偏失了教育精神和教育公共理念中的问题来,才有机会和智识去面对与改进。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的求实、求真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