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教育部今年要全面实施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的即时动态监控,建立高校大额资金流动监控系统,以及时了解资金流动情况,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各直属高校须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发生的应纳入监控系统的数据格式文件直接发送至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管理中心。但高校附属中、小学校不在监控范围。(1月7日《成都晚报》)
教育部在面对当今百姓上学难,和高校高收费甚至乱收费的客观现实下,向直属高校高高挥起一击“监督”重拳,监控资金流向。在当今一些高校贪大求洋、一切向钱看的歪风猛刮下,这样的监管至少可以起到抑制作用;也是对当前高校高收费所造成的社会不满心理的情感慰藉。
但作用恐怕仅限于此。首先,教育部门监控的内容过于偏狭。是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大牛”,或许管好了此“大牛”,就会带好一群“小牛”。但现状却非主观之愿,当今除却少数直属部委高校外,更有一大批独立核算的普通高校。2004年统计,全国10年教育乱收费就达2000亿之巨。这张大单里,普通高校是有赫赫“战绩”的,它们往往借改革和发展之名,行掠夺公产和百姓财富之实,这在高校和民间恐怕已是公开的秘密。
不仅是普通高校应监控,就是民办高校和中小学也应在监控之中。我们知道,问题往往就是在监督真空中一步步酿成的。民间有语曰:“城市学校豪华如欧洲,农村学校破烂像非洲”。之前有媒体就曾报道过,一沿海小城市的重点中学建设费竟高达2亿元。如此怪状,根源在于国家教育资金流向的严重不公,巨款流出后缺乏硬性制度的有效监控所致。
再者,任何学校均是社会法律监督的对象,而发出法律监督权力行为的并非教育主管部门。不用说,任何学校的招生和资金管理问题,据我国的法律,理应由税务、审计、纪检等部门来独立完成;再以群众和舆论监督作强大的助推力,方能让有花钱大权的人不得不敬畏手中的公权。换句话说,只有在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学校领导才能用好人民赋予的公权。
我们知道,高校及众多中小校之乱,早非一日之饬,造成这样的结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难脱干系的。甚至我想,这种“一掉眼皮”就是10多年整的监管疲沓作风里,到底有没有教育指导思想的短视存在?到底有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人与学校联手打造黑心利益链的行为存在?
显然,靠一纸红头文件,靠每月10日几所高校的一纸报表,教育部门就想面对教育积弊问题高枕无忧,是过余乐观了。这样的监督,或许是“老子打儿子、肉继续烂在一锅里算了”的虚张声势、虎晃一枪吧?当然,但愿笔者此言不会“不幸言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