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诗与通感(通感的美学基础)

(2009-07-25 23:42:46)
标签:

诗歌

通感

文化

分类: 诗谈文谈

                                    现代诗与通感

                                        姜诗元

                                    通感的美学基础

    总之,通感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无论就其本身的内涵,还是使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都是极为复杂的。但是,不管怎样复杂,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从创作到欣赏都是符合一定的美学原则的。

    首先,通感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被青年诗作者所接受并大量使用,决不是偶然的。

    经过历史的演变,青年诗人普遍地厌弃那种诗味寡淡,一览无余的标语口号式的诗作,主张诗,首先应当是诗,正如一切艺术首先应当是艺术一样。他们经历过文化的沙漠,渴望美的滋养、抚慰,这就决定了他们注重艺术性,要求诗有较高的诉诸感官的形象性。但他们内心又有那么多沉重的记忆、那么多创伤的体验、那么多闪光的向往需要倾诉。这就从两个方面迫使他们感到仅有纯艺术的诗或纯意念的诗都是不够的,而是需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从而得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样他们就找到了通感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

    诗的创作是一种情绪状态的呈现,是一种感情冲动的结果,是感情原动力的具体化,是感情流动的轨迹。因此,通感的运用是受诗人的感情所支配的,是一种内心感情的抒发方式。在创作中,激情驱使诗人把几种感觉以表面上似乎不合逻辑的方式——通感——表现出来,使自然界的光线、色彩、音响都好象变成了纯粹的主观感受,这样诗人笔下的抒情形象在理智清醒的读者眼中就会有一种谈谈的超越感官的幻觉色彩,然而这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幻觉,是诗人通过通感传递给读者的主观感情,这种感情往往具有立体性,或者说是具有立体效果的全景式的综合的感染力。

    这里说的表面上似乎不合逻辑,决不是说诗人可以胡思乱想,随意编造一些疯人呓语。

    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思考的重心开始由物质生活转向精神生活,思想意识中的旧观念逐渐有所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具有新的积极能动的特点。比如多层次思维、泛系思维就要求人们不仅要考虑事物内涵的性质、成分、功用,还得考虑事物外延的大小、色彩、音响等。既考虑横的空间关系,又要考虑纵的时间关系。人们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纷纭世界向人们发出的千万倍增长着的各种信息,把得到的概念和印象大部分贮藏在记忆中,或者贮藏在潜意识的“地下室”里,这种贮藏,很大的一部分是在情绪制约下紊乱地贮藏的,因此,当我们牵出其中一个概念,其他概念就象顺藤摸瓜一样被牵了出来,这样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表面似乎不合逻辑的跳跃现象。然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诗人,他除了具备上述的思维方式之外,还需要“截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形象思维,他的思维可以说更加富于变化。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想象的频率越来越快,感觉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时甚至会借助一些偶尔的蛛丝马迹的下意识的联系作为桥梁,从这一概念跳到另一概念,产生出新颖奇特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心中的微妙情绪。作为欣赏者,只有把握住这跳跃的桥梁,才能领略两岸的旖旎风光。否则,象把“通苦”说成“阴影”,把“珠贝”说成“诗节”的通感现象就会变得不可理解,很容易会被当作“怪异”而加以否定。

     另外,通感的广泛运用,与现代人的心理状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时空距离相对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人们要掌握生活、认识社会,就要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之流,迅速揭开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以示褒贬。这诚然是困难的,但越是困难,人们越是渴望具备一种洞察力,去探求事物的内在世界,由表象直观本质。事实上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许多凭直觉就能揭示本质的事件也已经证明了这些并不是不可能的。这种心理渗透到文学创作和欣赏之中,就要求文学作品不仅要具备直观的形象,而且要向形象的本质开拓,从而造成一种立体性、纵深感和透明度。因此,通感手法由于其表现力强受到诗人们的宠幸也是理所当然的。通感调动了具体感觉领域和抽象感觉领域同时来感知客观世界,使具体形象和抽象理念互相嵌合,表象与本质同时展现,使意象摆脱了平面感。具备了深远的暗示意味而成了“透明的意象”。使欣赏者能贯穿表里,在更纵深的领域内发掘美感。

    惠特曼说:“伟大的诗人应该是这样的,他的作品最能够刺激读者的想象和思维……他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然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意义不是一眼就看出来,而是在于不断地发现。”通感的艺术魅力正在于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最能刺激读者的想象和思维”。让不同的感觉同时出现,相互修饰,棚互搭配,使读者欣赏时就不能象读“主旋律”诗歌那样轻松省力,而是要问一个“为什么?”或者说“让我想一想。”这样就可以在通感表现出来的集中凝炼的语言形象中获得更多的联想,从而使视野更开阔,思维活动更活跃更丰富,让想象之鸟在更自由的天地间任意翱翔,读者就会发现在运用通感手法的诗作中,可感知的事物获得了深邃的意义,而神秘抽象的思想也具备了可感知的特性。

    高尔基认为所谓美感就是“理想与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因此,读者在诗中,或者说在通感中寻找、体味美感的时候,就要使直觉和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跟踪诗人的感情取向,发挥创造性的联想,这样才能领略诗人在通感中表现出来的常常是兼而有之的绘画艺术的色彩美,音乐艺术的旋律美,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理性王国中的抽象美,并让这些含义不同的“美”,在艺术思维中熔为一炉,从而咀嚼出无穷的韵味。

    通感与其他一切艺术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一样,既作为一种文艺现象出现了,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正视它的存在,然后才能认识它,研究它,从而决定取舍。目前通感手法已渗入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和其他一切新生的东西一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还有许多新的课题等着我们去完成,以便进一步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续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赠友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