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不确定原理的本质
(2025-10-27 20:29:25)
					
											标签:
																				
                            理论研究 | 
					分类: 物理理论 | 
不确定性原理是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物理学原理。其指出:不可能同时精确确定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和动量不确定性的乘积必然大于等于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除以4π。
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小泽正直和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副教授长谷川祐司的科研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大约在80年前提出的用来解释微观世界中量子力学的基本定律“不确定性原理”有其缺陷所在。该发现在全世界尚属首次。这个发现成果被称作是应面向高速密码通信技术应用和教科书改换的形势所迫,于2012年1月15日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物理学》(电子版)上发表。
深度解析不确定原理,必须了解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相互绕转的两个半元电荷,组成的规律是:M^2R=Q,其中,M是基本粒子的质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间半径、Q是常数。其它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我结合普朗克常数及相关理论推算基本粒子Q常数的数值在10^-85数量级,非常精细,基本粒子的质量、半径时刻在改变,自然界不存在质量、半径完全相同的两个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角动量是守恒的,并且基本粒子角动量的数值就是普朗克常数的数值,数学描述:MVR=h,其中,M是基本粒子的质量、V是基本粒子的线速度、R是基本粒子的半径、h是普朗克常数。
基本粒子的角动量守恒,即MVR=h,MV是基本粒子的动量,记作P,于是PR=h,基本粒子从这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基本粒子动量的变化量记作:P、半径的变化量记作:R,由于基本粒子的角动量守恒,所以(P+P)(R+R)=h,由于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基本粒子,即必然不存在半径相同的两个基本粒子,即半径的变量R必然不等于零,由于(P+P)(R+R)=h,h是常数,所以P必然不等于零,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PR>0,也就是说,基本粒子的动量、半径时刻在改变,所以基本粒子的动量的改变量和基本粒子半径的改变量的乘积始终大于零,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影响。如果存在外界影响,例如:观测基本粒子,其改变量更大。这就是不确定原理的本质。微观粒子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微观粒子(基本粒子)的不确定性。
结论:不确定原理的本质是: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质量、半径时刻在改变,与对基本粒子测量不测量没有关系,即基本粒子占据的空间时刻在改变,基本粒子的角动量是守恒的,基本粒子角动量的数值等于普朗克常数,所以我们不能同时确定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并且精度不是大于普朗克常数除以4π,而是大于零,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质疑:随着科技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声音开始指出不确定性原理并不是万能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小泽正直在2003年提出“小泽不等式”,认为“不确定性原理”可能有其缺陷所在。为此,其科研团队对与构成原子的中子“自转”倾向相关的两个值进行了精密测量,并成功测出超过所谓“极限”的两个值的精度,使得小泽不等式获得成立,同时也证明了与“测不准原理”之间存在矛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