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293篇•能够赚钱最重要——兼谈我的投资理念

(2012-12-07 22:51:34)
标签:

投资理念

实战技法

股票

股票投资

分类: 投资理念

第293篇•能够赚钱最重要

——兼谈我的投资理念

谷为陵

  

    近段时间来,我在谈《缠论》与亚当理论,引发了一些网友的讨论与争议。我认为真理不辩不明,争论是好事,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抑或提出新的问题,都能够启发新的思维。

    股票投资是需要思想的,依靠运气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但难以获得长期成功。即使拥有自己的方法,建立了操作系统,也不见得就会一劳永逸。只要在自己的投资思想里存在一丝的违背市场规律的意识,那么,墨菲定律就一定会起作用——“会出错的事终将会出错,而且会是伤害你最深的那一次”。

    亚当理论的发明人吉姆·斯罗曼说:“文明人类倾向于一开始遵守严格的纪律,但后来就放松了。这在市场中是致命的。在市场上,我们可能做对了一千次,只错一次——但就是这一次,市场就可能切掉我们一半的财富甚至是一扫而光。”

    被国内投资界奉为“投机之神”的华尔街交易天才利弗摩尔,白手起家,依靠投机交易成为亿万富翁,但最终却因破产而自杀。正是因为这一点,吉姆·斯罗曼认为利弗摩尔还不能算是优秀的交易者。优秀的交易者应该是在投机生涯结束前,一直处于非常良好的赚钱状态,没有大的、致命的闪失,且日常生活也非常正常。优秀的交易者是需要赚钱的,但也不见得一定要赚很多钱,按照吉姆·斯罗曼的标准,优秀的交易者在退休前能够为自己赚到上千万美元就够了。当然,多者不限。

    因一时疏忽而导致覆灭的事例我见得多了,今年又见到一个。中山证券公司一个营业部的老总告诉我这么一件事,说他的营业部有一个大户一直做得很好,这几年一直在赚钱。由于做得好,该大户还通过营业部的伞形信托基金进行了2:1融资。该大户的消息非常灵通,认识的人也多,他的盈利模式就是跟随大资金操作。在2010年重庆啤酒30多元的时候,该大户就满仓进去了,一直捂到70多元跑掉了。这本来是非常漂亮的一仗。到了去年11月,该大户碰到了大成基金的一个高管,该高管告诉他重庆啤酒会涨到千元,马上就要停牌了,该大户经不住诱惑,又在七八十元把重庆啤酒满仓买回来了,还是透支买的。后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该大户的数千万元全部打了水漂,现在仅仅剩余两三百万资金,从大户变成了中户。仅仅一次失误,就将自己辛苦十几年的成果全部还给了市场。该大户的失败应该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因为他爱打探消息,钱是靠打探消息赚的,那么,总有一天也会因此而将钱赔回去,只不过这个厄运因碰到了重庆啤酒这个旷世衰股而来得太快了一些。

    说起重庆啤酒,我也是有话要说的。我是自2005年就开始盯上这只股票的,我在2009年当该股股价只有20元的时候,还让周围的很多人买了这只股票,我自己也是从20元一路买到30多元。我当时很看好这支股票,我还和朋友去北京人民医院拜访过主持临床试验的医生,以“受试志愿者”的身份详细询问了临床试验的情况。后来,该股在2010年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股价涨到了近80元,而那时离二期揭盲还有一年多时间,且我在当时打听到北京人民医院还没有召集齐乙肝疫苗的受试者。由此可见,重啤的这一波上涨,并非因乙肝疫苗试验出现重大进展造成的,而是一波纯粹的炒作行为,于是,我的主仓位就在六七十元几乎跑光了。在去年11月,该股在停牌前涨到80多元,创出历史新高的时候,我当时一股也没有买,至于理由,我在当时的博客中提出了针对该股的博弈对策。我当时的想法是,假若该股真的做成了乙肝疫苗,股价即使会涨到千元,其第一步充其量不过是在复牌后,于80元之上先涨上5~6个“一字”涨停板,我可能买不上,但我认了,我可以在涨停板打开后的150元再追进去。在停牌前的80元买,看似价低,但没有确定性,万一做失败了,股价会暴跌50%(我当时对乙肝疫苗失败后重啤的崩盘力度还是低估了);而在复牌后的150元买,看似价高,但有确定性。我只做有确定性的事情,没有确定性的事情,我是不会冒任何风险的。于是,我就这样忍住了没有买。我能够躲过这一劫,我自认为不是偶然的,因为那时候我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操作系统,知道该怎样规避风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股票为什么难赚钱?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能够让人赚钱的股票不多,二是能够让人赔钱的股票很多。在股市里赔大钱要比赚大钱容易多了,因为股市里的陷阱要远远多于股市里的好机会,好机会一年甚至几年碰不到几次,而陷阱却遍地都是。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懂,但要改变这个局面该怎么做呢?我不认为所有投资者在股市里都会成功,从博弈论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从短期来看,股市就是一个零和甚至是负和博弈场所,你赚的钱就是别人赔的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所有人都赚钱的情况。股市的参与者都是过度自信的产物,都自认为自己会打败市场,会打败其他的人,但真正的赢家只是少数人。

    世人不可度,只度有缘人。我的博客只是为那些立志成为高手的人准备的,不是简单的炒股入门的说教。经过一年的股票投资知识的铺垫后,我的博客内容开始越来越深化,越来越专业化,也越来越实战化。

    在继续讨论《缠论》之前,我为什么要插入亚当理论呢?这是因为,我发现很多的投资者已经成为《缠论》的信徒,认为《缠论》是技术分析的终极真理。我认为,不管投资者对于《缠论》是何态度,若能够对于其它投资理论和技术分析理论能够了解得更多,更深入,那么,对于更深入的理解《缠论》,更客观地评价《缠论》,也是有益的。

    这么多年来,我研究比较深入的投资理论有这么几个:巴菲特的“价值+成长”理论,费雪以及彼得林奇的成长股理论,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吉姆·斯罗曼的亚当理论。

    根据我的实证研究,从A股的实际情况看,巴菲特的“价值+成长”理论基本上用不上,那些标榜“中国式巴菲特”的所谓股神们,其实都是“伪巴菲特”。为什么呢?因为巴菲特的“三个10”选股原则——市盈率10倍以下,今后10年净利润连续增长,且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0%,在A股根本找不到这样的投资标的。现在整个A股市盈率低于10倍的只有80只股票,其中银行股的市盈率是最低的,但银行股的净利润还能够连续增长10年吗?我没有这个把握。我现在倒是看上一只股票,近似符合巴菲特的标准,这只股票就是金融街(000402)。该股现在市盈率不到10倍,且今后3~5年的净利润是有保障的,但能否保持年均10%的增长率,却没有把握,更不用说在今后10年内能否保持这样的净利润增长率。再说价值投资的旗帜贵州茅台,今后连续增长3~5年是可能的,但能否连续增长10年还是没有把握,再说该股现在市盈率接近20倍,仅此一点就不符合巴菲特的选股标准。

    从本质来看,那些“伪巴菲特”们持有的投资理念,并非巴菲特的“价值+成长”理念,而是费雪以及彼得林奇的成长股理念。当然,客观的说,成长股理论更适合于A股市场,“伪巴菲特”们只不过是歪打正着罢了。但从这一点可看出,中国的投资者是普遍缺乏投资思想的,若硬要找出其中的缘由,有人就会拿出中国股市的历史很短,还只能当欧美的学生等来进行自我安慰。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李彪能够推出完全本土化的《缠论》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说明中国的投资者中还是存在思想者的。

    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及实证研究,我逐渐独创出了我的主升浪战法及其相关理论。主升浪战法的理论部分,主要是借鉴了成长股理论、反射理论、亚当理论中能够应用于中国股市的精髓部分,经过综合和再提炼后而形成的新理论。其中的创新之一,就是对于股票价值的新定义——股票价值是其投资价值与投机价值之和,根据这个新定义而推导出相应的股票估值方法与定价体系。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因为根据新的估值方法与定价体系,就能够解释很多原本难以解释的市场现象,并且能够对于实战操作进行很好的指导。比如,在某一只股票出现第一个涨停板的时候,就能够大致推测出这个涨停板是否是一轮主升浪的启动点。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投资理论解决过这个问题。我上次留给大家的一个问题是,《缠论》怎样确定第一类买点是否是主升浪的启动点,答案是无法确定。再说亚当理论,该理论主张顺势交易,这是没错的,但问题是,在何时进行顺势交易?或者说,怎样确定一个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并且还会持续?亚当理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很弱,几乎是没有解答,它只能通过中心对称图,配以止损点来解决。我很清楚,亚当理论的骨子里是很想抓住一波主升浪的,但它没有办法判断主升浪。

    我现在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主升浪战法与理论,由于我现在正在写书,主要内容是要放到书里去的,在博客里我只能先简单讲几句原则性的话。挖掘主升浪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顺势原则,二是早期原则。挖掘主升浪的方法很简单:一是发现启动信号,二是要进行估值。简单讲,就是这两句话,若要细讲,可能要讲几本书。

     A股是一个独特的市场,既具有一定的投资性,又具有高度的投机性,所以,没有任何现成的投资理论能够完全符合A股的实际情况。除了巴菲特的“价值+成长”还无用武之地外,其它的理论都能够找到一定的应用场所。但不管投资者应用的是什么理论,只要能够据此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系统,能够赚到钱,且避免赔大钱,那么,这种理论就是可取的。所以,我们对待其它投资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本着拿来主义,取其所长,而避其所短,为我所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