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篇•《缠论》的分析(3)
谷为陵
要让我“解缠”,我几分钟就可能解完,这是我的一贯作风。彼得·林奇在当富达基金经理时,每天都要听很多手下向他汇报项目情况。他的时间宝贵,他给每个手下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每个手下每次汇报项目的时间不能超过2分钟。之所以制定这么严苛的条件,是因为彼得·林奇认为,假若一个人不能在2分钟内说明白一件事,就只能证明这个人自己根本不明白这件事。
我的“解缠”方法肯定会与其他人不同,因为我的出发点和其他人不同,所以,我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我是崇尚实证分析的,且是实战派,我认为评价一种理论的优劣,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否好用,凡符合的,好用的,就是好理论,反之,就是狗屎理论,就算是天王老子提出来的也没有用。对于任何理论和学说,我一般不纠缠于某些复杂细节,而更愿意从整体上去把握,这样更能提炼出理论的精髓。精髓一般都是简单的,但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任何一种理论的论证过程都是复杂的,《缠论》也是如此。李彪为了论证《缠论》,不惜动用高等数学方法,让不懂数学的文科生们苦不堪言。但我以为,即使不懂数学对于理解《缠论》也无妨,因为,你只要理解了《缠论》的论点、结论就可以了。
股票投资最难的问题的是什么?就是确认价格趋势。假若你能够知道某一个价格趋势的发展方向,那你就可以推断出未来价格,也就可以设定准确的买卖点,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可以确定性地盈利!我以前说过,确定性盈利是股票投资的最高原则。假若真的能做到百分之百地确定性地盈利,那么,地球上的钱都会被你赚光的,这显然是太科幻了,所以,百分之百是不现实的,只要做到70%就可以了,当然,这也是很高的要求,但并非不可实现。不管怎样,尽量提高盈利的确定性,提高操作成功的概率,就是股市英雄们的奋斗目标。
从本质上看,《缠论》就是为了实现确定性盈利这个最高原则而来的。《缠论》猛然看起来很复杂,甚至是很杂乱,但若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它的整个体系实际上是非常简单明晰的,其核心内容指向也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确认趋势,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价格趋势的形成、延续与转折进行确认,以最终确定三类买卖点。
《缠论》将趋势按级别分为三类:笔趋势、有一个中枢的趋势、有两个(以上)同向中枢的大趋势,这三类趋势如下图所示:

上图是一个最简化的上升趋势模型,从该模型可以演化出所有更复杂的上升形态。我现在来解释一下几个概念:
笔:AB、BC、CD……IJ都属于笔。
中枢:中枢1由BC、CD、DE三笔组成,中枢2由FG、GH、HI三笔组成。
趋势:AB、EF、IJ属于笔(级别)趋势;AX为含有一个中枢的趋势;AJ为含有2个同向中枢的大趋势.所谓同向,就是方向相同,如,中枢1在A点上方,而中枢2在中枢1的上方,所以,AJ的价格趋势就是向上的。这也是《缠论》对于趋势的定义。
买点:第一类买点A、第二类买点C与G、第三类买点E与I 。
最简单的趋势就是一笔,比如,AB、EF、IJ这三笔。如果趋势就是简单的一笔,那么,判断买卖点就非常容易了。比如,AB这一笔,A就是买点,B就是卖点,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笔呢?《缠论》对于笔是这样定义的:“两个相邻的顶和底之间构成一笔,所谓笔,就是顶和底之间的其他波动,都可以忽略不算,但注意,一定是相邻的顶和底,隔了几个就不是了。在实际分析中,都必须要求顶和底之间都至少有一K线当成一笔的最基本要求。”(教你炒股票62:分型、笔与线段)。原来,要知道笔是什么,还必须先知道“顶”和“底”,那么,什么是“顶”和“底”呢?这里所指的“顶”和“底”,是特指顶分型的最高点与底分型的最低点,这又涉及到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底分型与顶分型。
所谓底分型与顶分型,就是三根K线只看K线高低点分别按照下图方式排列的。其中,K线适合任何周期,且不分阳线阴线,只看K线高低点。

《缠论》的底分型定义是:“第二K线低点是相邻三K线低点中最低的,而高点也是相邻三K线高点中最低的”
。《缠论》的顶分型定义是:“第二K线高点是相邻三K线高点中最高的,而低点也是相邻三K线低点中最高的,本ID给一个定义叫顶分型。”
(教你炒股票62:分型、笔与线段)。
但在实际图形中,
K线的组合往往不会这样简单,会出现复杂形态,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呢?《缠论》认为,只要K线之间形成包含关系,就可以运用结合律将K线合并。那么,结合律又是怎么回事呢?《缠论》提出了这样的操作方法:“这种包含关系,也就是一K线的高低点全在另一K线的范围里,这种情况下,可以这样处理,在向上时,把两K线的最高点当高点,而两K线低点中的较高者当成低点,这样就把两K线合并成一新的K线;反之,当向下时,把两K线的最低点当低点,而两K线高点中的较低者当成高点,这样就把两K线合并成一新的K线。经过这样的处理,所有K线图都可以处理成没有包含关系的图形。”
以下是向上的结合律的情况:

以下是向下的结合律的情况:

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什么是笔了。《缠论》指出:“所以,上升的一笔,由结合律,就一定是底分型+上升K线+顶分型;下降的一笔,就是顶分型+下降K线+底分型。”。其中,上升K线或者下降K线至少是一根,多者不限。以下就是上升的一笔和下降的一笔的标准形态:

可见,在引入了笔的概念后,就将看起来较为复杂的K线组合形态,变成了简单的一笔、两笔这样非常直观的线段,看着这样的线段,价格趋势不是变得无比清晰了吗?所以,《缠论》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恰恰相反,它是将原本复杂的K线形态与组合问题,变得简单化了。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