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篇•分化行情愈演愈烈
谷为陵
我在上篇博文谈了市场的两个“异象”:一是深强沪弱,深市成交额持续超过沪市,二是以医药股、白酒股为首的绩优成长股群体不顾大盘的颓势,独立走出了牛市行情。这几天,沪强深弱是愈演愈烈,“熊市牛股”群体也越走越牛。以上周五为例,当天沪市成交额为561亿元,而深市成交额达到了648亿元,且深市三个市场的总成交额达1012亿元,超出沪市80%(我写上篇博文时的数据是60%)!另外,贵州茅台、舒泰神、中科三环等老牌大牛股继续发威,而广州药业、白云山、水井坊等牛股新贵也是再创历史新高。
市场的两个“异象”其实就是市场严重分化的体现。市场分化与个股分化,是这一段时间里市场最大的特点。
市场为什么会产生分化?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深市的走强和成长股的活跃,是市场已经产生了做多的欲望,甚至是做多的强烈需求的体现。自2008年后,为了刺激经济以及平衡结汇,央行这几年累计超发货币近30万亿元,造成了房屋、矿产资源、艺术品等价格均出现了大幅上涨,这些资产的价格现在都处于历史高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自2007年10月以来,股市持续调整,截止至上周五沪市累计下跌了65%。资本都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善于寻找价值洼地。与那些还处于历史最高位的资产价格相比,股市的整体估值是处于历史低位的,应该说具有价值洼地的属性。在央行近期连续降息的情况下,外围资金有进入股市抄底、淘金的冲动,至少对于某些战略性资金来说是这样的。若没有新增资金的进场,那么,沪深股市将会出现整体性的持续下跌,也不会产生持续的绩优成长股群体的走牛行情。但因这些新增的战略性资金数额还不算大,且IPO、大小非减持、增发融资、交易税费等又消耗了巨额资金,所以,新增的资金量不足以支持沪深股市整体上涨,只能够支持局部市场和局部板块的上涨行情,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市场分化和股票分化行情。
第二,绩优成长股群体之所以走牛,主要是受到了战略性资金的追捧。而战略性资金之所以青睐绩优成长股群体,主要是因为这些股票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优质品牌、长久而良好的经营表现,一句话,这些股票具有较为稳定的成长性预期,这在目前混乱的经济和市况下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股市有彦:“涨时重势,跌时重质”,在股市持续调整、后市不明的时候,资金选择的避风港就是那些高价值股票,而高价值的股票就是业绩具有确定性地稳定成长或者爆发增长预期的股票。
我在前面的博文中曾谈到过,A股由大跌转大涨时有两种市场特征:一是在暴跌后的大反弹时,一般是低价股率先报复性反弹,如,1994年8月,2008年11月底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二是在长期阴跌后转涨或者转牛时,一般是绩优成长股率先上涨,如,1996年初是深发展率先领涨,2005年7月是贵州茅台、苏宁电器等成长股领涨大盘。现在股市应该是处于阴跌的状态,就又出现了绩优成长股领涨的情况。可见,股市经常重复历史,抓股市的重复模式,也是高手们惯常利用的投资盈利模式之一。
第三,随着分化行情的不断演化,“马太效应”正在出现。所谓“马太效应”,就是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一是强的市场越来越强,弱的市场越来越弱,如,现在深市越来越强,而沪市越来越被边缘化;二是强的板块和个股越来越强,弱的板块和个股越来越弱,如,目前绩优成长股越来越强,而银行股等超级大盘股越来越弱,逐渐被边缘化,投资者根本不理会郭主席所谓的这些股票“具有罕见的投资价值”的言论和倡导,因为股市自有它自身的规律,人为干预往往会闹出笑话。随着分化行情的持续,必将引发场内资金在不同市场和不同股票之间重新分配,其中,最确定的就是场内资金将从银行股等超级大盘股中持续流出,而不断转向绩优成长股。
现在的问题是,分化行情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我认为除了出现我上文说的三种情况外,还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绩优成长股在持续大涨后,这些股票最终有可能出现股价高估,出现较大泡沫而大跌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在A股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股市也出现过著名的“漂亮50”的情况。那时,美国股市因经济滞胀而处于低迷状态,但投资者为了避险而对股市里最知名的50只成长股进行追捧,这种追捧最终演变成了极度疯狂,这些股票的平均市盈率被炒到了80多倍,结果呢?在其后的几年里,“漂亮50”股价几乎全被腰斩,不少股票股价跌幅超过80%。大多数股票在其后的20年内,股价都没有能力再创新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来,我们在分享绩优成长股盛宴的时候,不要喝得烂醉,要始终保持一分清醒,留一个心眼看看这些股票的市盈率是否达到了警戒线,股价是否被高估或者严重高估。毕竟,任何股票的上涨,既可以放大收益,也能够增加风险。如何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游刃有余,以获取较大的收益,并回避可能的风险,是投机高手必须解决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