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2篇:探求长期战胜市场的方法(7)

(2011-09-26 15:55:55)
标签:

股票

杂谈

分类: 投资理念

第12篇:探求长期战胜市场的方法(7)

谷为陵

 

五、长期战胜市场的方法

(二)长期战胜市场的方法

 

    虽然战胜市场是少数人的权利,但通过对于巴菲特和索罗斯等投资大师们成功秘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并非完全出于运气,不能够简单地将他们归于“幸存者游戏中”的幸存者,换言之,我认为战胜市场的方法确实是存在的。

    1、长期战胜市场方法应具备的特点

    针对战胜市场几点困难,我以为,能够长期战胜市场的方法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是能够实现确定性盈利。所谓确定性盈利,就是能够在操作中确保赢多输少,盈利概率很高。比如说,每10次操作,应有6、7次是赚钱的操作。

    第二,是能踏准股市大的节奏。确保在大牛市大赚,更关键的是,在大熊市少赔钱或者不赔钱。

    第三,是能够发现大牛股。只有抓大牛股才能在牛市跑赢大盘,在熊市抵御风险,才能够最终获得大收益。任何战胜市场的方法,都必须将抓大牛股作为主要任务。

    第四,是在遇到重大机会时能放大收益。重大机会本来就不多,只有在每次抓住重大机会时尽最大可能去放大收益,那么,就能极大提高收益率。

    第五,是时刻将保命放在第一位。长期成功的要诀之一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确保不产生致命的损失,永远避免倾覆的风险。小心驶得万年船。

 

    2、长期战胜市场的方法

    针对以上战胜市场方法的特点,我总结出如下的、至少是适用于A股的长期战胜市场的方法:

 

做大牛市+抓大牛股+集中投资+波段操作+迅速止损 

    第一,做大牛市。只做牛市,不做熊市。确保在大牛市大赚,在大熊市不赔钱。如此往复,就可以最终战胜市场。

    第二,抓大牛股。大牛股是股市里涨幅最大的股票,它们的涨幅会远远高于大盘的涨幅。

    第三,集中投资。集中投资是与分散投资相对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集中投资意味着全部资金只能够投资于少数几只股票。比如,对于1亿元以下的资金来说,应将资金分配在不超过5只股票中。另外,集中投资还意味着在遇到确定性机会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融资以放大收益。

    第四,波段操作。所谓波段,就是价格的一段明显的运行趋势,可分为上涨波段和下降波段。对于个股而言,一个大的上涨波段就是主升浪,一个大的下降波段涨就是主跌浪。对于股票指数而言,一个大的上涨波段就是牛市,一个大的下降波段涨就是熊市。一轮牛市与其相邻的熊市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股市的运行规律就是牛熊交替,是一个一个的牛熊周期组合而成的连续的运行过程。

    所谓波段操作,就是顺应价格运行的波段进行投资,即,主抓主升浪,而回避主跌浪。波段操作是投资与投机相结合的方法,在A股这样的牛熊周期短、振荡大的市场非常适用。波段操作分为对于大盘的波段操作和对个股的波段操作。

    对于大盘的波段操作方法是,只做牛市,不做熊市,即,在每一轮牛市进行操作,而在每一轮熊市休息。众所周知,在牛市容易赚钱,在熊市易于赔钱。波段操作的结果,必然是能够在牛市中赚钱,而在熊市中不赔钱。假若还能在牛市中跑赢大盘,而在熊市休息不赔钱,那么,就一定能够战胜市场。波段操作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能够成功抄底逃顶。具体来说,就是能够在熊末牛初抄底,而在牛末熊初逃顶。

    对于个股波段操作方法是抓股票的主升浪,避开主跌浪。主升浪是一只股票涨幅最大的阶段,也是投资收益最高的阶段。若抓住股票主升浪,特别是大牛股的主升浪,那么,就一定能够在牛市跑赢大盘。主跌浪是股票跌幅最大的阶段,若能够回避主跌浪,那么,就可以避免大的损失。那些长期投资,死捂股票的人,若碰巧抓住一只长期大牛股,收益还能够保证,若捂住的不是长期大牛股,而是阶段性牛股,那么,死捂的结果往往就是“坐电梯”——既抓住了主升浪,也踏上了主跌浪,最终是一场空。

   第五,迅速止损。迅速止损是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其具体方法是“买错即卖”。买错,包括买入后套牢以及买入后与预想不一致两种情况。一旦出现这两种情况,就要考虑快速出局,否则,会越套越深,直至不能自拔。

   

   对于以上总结出的方法,我自己在近几年的投资实战中进行了运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战绩,战胜市场的效果极其显著。比如,自2010年11月以来,股市处于持续调整之中,我按照“只做牛市,不做熊市”的原则,一直空仓,避免了这一年股市下跌近30%的所带来的损失。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