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尊师”,遥远的“重教”
(2011-09-09 18:57:45)
标签:
尊师重教杂谈 |
又是一年教师节。在这个“尊师重教”本应成为主旋律的日子里,铺天盖地的却是关于教师节教师收礼的大讨论,教师节变成了“讨伐教师”的节日。但是,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想那些工资都拿不全的乡村教师,那些在贫困山区为孩子们送去知识和希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些竭其一生默默奉献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呢?在我看来,这样的讨论只是对请客送礼这一社会现象的宣泄,对大部分教师而言,是极不负责任,也是极不公平的。
诚然,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丧失师德,直接或变相向家长索要财物,或者利用家长的关系为自己牟利,这些行为应该被声讨。但我们声讨的不应该是教师这个群体,而应当是浮夸的社会习气和源自于党政机关的腐败模本。给教师送礼之风从何而来?这是值得思考和总结的问题。曾几何时,老师们在教师节收到的是一束束的鲜花和学生们精心制作的小卡片、小礼物,那时侯,老师们很开心,而不像现在拿到红包后那样烫手和纠结。但“花钱才能办事”、“送礼才能通融”等思维在一些贪官污吏的助推下愈发演变为一种社会心理,这种心理逐渐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得到体现,给教师送礼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家长们似乎觉得,只有给老师送礼、送红包才能体现对老师的尊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这样的“尊师重教”实在是变了味。
“尊师”与“重教”本来是统一的,但“平时不闻不问,过节排队送礼”的“尊师”方式却是对教育的最大漠视。家长给老师送礼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老师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多给自己孩子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有更为具体的要求,如让自己的孩子当班干部、将自己孩子的座位往前调等等,如此便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形成一种赤裸裸的交易关系。如果老师收礼照办,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会产生很坏的影响。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于家长而言,只有平时注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才是对老师的最大尊重,对教育的最大重视。而变味的“尊师”必将使我们的教育走向畸形,如此,何谈未来,何谈复兴?
教师是值得尊重的职业,教育更是值得重视的领域。但“尊师”不只是家长们的“尊师”,更应当是全社会的“尊师”;“重教”不应是口号上的“重教”,而应当是有实际举措的“重教”。如果我们对教育的投入仍然只占GDP的4%,如果一些地区的教师工资仍然无法保障,如果大量的教育资源仍然浪费在无谓的“项目”上,如果仍然以产业化的方式推进教育事业,如果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仍然不能形成,那么,“尊师”的味道将无法真正纯净,“重教”的道路势必渐行渐远。
最后,祝天下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