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提示:《第一次赶圩看到摆摊的比赶圩的人多》,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农村的必然发展。一是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386199部队消费和需求不高,二是农业生产加工力越来越弱,对传统的农机具需求也不大,三是赶圩的农民对需求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必须要引导和规范的一件事,也是民生的需要。
驻村任职工作黑匣子(118)
2004年8月6日,星期五,晴,T27℃
上午我和村主任振月一起赶圩时,碰到本洋的乡亲,有的是我能叫得出名字来的,有的是认识我、能叫出我名字来的,而我还没有来得及认识他们。
我在一个卖钢丝的摊位前,碰到李振秀和他的女儿。我特地跟他说:“昨晚您反映的下本洋闭路电视的事,今天请人来修了,又要花200~300元。”
阿秀说:“谢谢书记。”
我说:“不用谢。县广电局马上来改造闭路电视线路,以后不再修了。请您体谅一下村部的难处。”
他说:“不是我不体谅,是许多村民打电话向我反映这件事的,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
我说:“那好,也请您转告向您反映这件事的村民,请他们理解村部的难处,也要理解我的难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彻底改造闭路电视线路的工程已经在做施工准备了。
他昨晚打电话给我说,下本洋的闭路电视线路又坏了,收不到节目,群众意见很大。于是,我马上分别打电话给同住在下本洋的村主干,
问他们:“有没有村民向你们反映收不到电视节目的问题?”
他们说:“没有。”
我又问:“有没有可能一些村民向阿秀反映这个问题呢?”
他们说:“我们都住在下本洋,村民为什么不直接向我们反映,要向他反映?他算什么东西?是他好管闲事,喜欢吹呼呼的。”村干部说的不无道理,但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实事,我们就要重视,就必须要想法设法解决。所以,当时就要村主任振月与乡广播站联系,尽快修复。
这个闭路电视线路本身质量就有问题,村民说,刚开始时还能收到几个台,几个月后,就不行了,现在是越来越不行了,我到村不久,村民就开始反映这个问题,下本洋的村民意见更多些,昨天下午的大雨,可能把下本洋的闭路电视线路彻底破坏了,与其经常的花300、500元的修修补补,还不如一次性投入万把元,彻底改造,也就促使我下决心彻底改造闭路电视线路,让群众顺畅地收看到同城里人一样的电视节目,不再为看不到电视烦恼、骂娘。
下午修改稿子,晚上在通讯员家与村民聊天、聊城乡人的思想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