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节颂三母

(2008-05-11 13:33:19)
标签:

人文

社会

母亲节

农村妇女

新农村建设

村官曹朝

驻村任职

杂谈

分类: 健康家庭

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是因为我亏欠母亲太多太多;

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深爱──母亲,是因为她付给儿子太多太多。

 

    今天是伟大的“母亲节”。我说这个节日伟大,是因为节日里谈论的、歌颂的、纪念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母亲。

    今天对我来说,我要歌颂的有三位母亲。

 

一颂慈母天国安祥

一节颂三母

 

    生我的母亲,离开我们这个国度到天国去了,与先期到达的父亲团聚。父亲,是1992年5月份离开我们到天国的,母亲晚父亲3年而去。母亲在梦中告诉我说:“孩子,你父亲在天国安顿妥当了,也找到了久去的爷爷奶奶。我也该去了。你们都成家立业,都在发展各自的家业了。我也无牵挂。”所以,母亲离开我们时是那样的慈祥和安祥,尽管母亲一生在苦难中渡过的。

    母亲,是童养媳,嫁给我父亲时是属于二婚,那时要不是外婆有冲破世俗的勇气,我的母亲只能是从一而终,她的第一个丈夫是肺痨病而死。

    记忆中,母亲有三样好手艺。

    一是织布。这是童养媳时在外婆家学的,嫁给我父亲后得到了极尽的发挥,那时,织一匹布手工费仅有1元钱,一匹布要织好几个晚上,我之所以说是极尽发挥,因为母亲白天要干集体农活,赚工分,只有晚上挑灯夜战,小时候我们常睡到半夜被母亲的支部梭子的欢快的穿梭声惊醒,只见母亲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吃力地踩着织布机脚踏板让机上的梭子来回有力地“接力穿梭”,几多时候,看见母亲在瞌睡中还在踩着织布机的脚踏板……

一节颂三母

这是我母亲生前织布用的两种梭子

 

    二是纺线。这也是母亲童养媳时学会的,在农村,那个年代没有一个女孩子不会纺线的,这是农村少女生存、嫁人的基本本领。嫁给我父亲后,在奶奶的指导下,婆媳的纺线技艺更好,母亲的织布机上也分经线纬线,也就粗细之分,母亲的纺线技术中能够做到经纬分明。婆媳关系的融洽,恐怕与此有关,夜间经常在一起切磋,一盏煤油灯下两个纺车似乎在比赛着谁的纺车声音叫的清脆、悠扬。那个时候家里种的棉花,除了规定的交公外,没有多少留下,母亲和奶奶就把它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即便是母亲做的“老布衣”我是没有几次穿新的,只穿大哥和二哥不穿的,母亲补好后给我穿,而我的弟弟,时常还有新的穿,理由是全家他最小。记忆中唯一向母亲伸手讨要新衣服,是在初中毕业要去区中学考中专(或高中)前,母亲认为我一向听话乖巧,这次伸手有点道理,于是与父亲商量后,把压在柜底据说是留给二哥讨媳妇用的一段“老布”(就是母亲自己纺织的土布)拿出来,连着几个晚上为我缝制了一件,让我在整个考试的过程中沉浸在浓浓的母爱中,报考的高中,如愿录取。那时,不知古代还有一位孟郊先生更先我几百年体会到母亲的如此的爱,写就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否则,我一定要把这首诗,写在母亲亲手制作的衣服上。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三是郎中。这是母亲从奶奶那儿学来的看病治病手艺。我家的郎中只传儿媳妇,不传儿郎。可惜我大嫂对此不感兴趣,失传了。那个时候,乡村没有赤脚医生,也很少见到走四方的“游医”,母亲跟奶奶一样,没有任何的行医执照,没有任何的正规理论指导,母亲只是跟着奶奶的言传身教,在村子里用草药、用食疗治好了数不清的孩子和大人的头痛闹热、拉稀脱水的,为一个个产妇接生下一个个可爱的小宝宝,他们虽然不是政府官员,但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农民工,所以母亲去世时,在村子里许多的乡亲说“我还是这位有福的奶奶接生的”、“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奶奶接生的”……乡亲们所讲的奶奶——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时,没有任何的“遗嘱”,只留下了弥留之际还在穿的破棉袄,和织布用的梭子。把母亲送到天国后,我们兄弟几个在族老的主持下,检查了母亲穿的破棉袄,从缝补无数层的衣角兜里找出一个有手绢包裹得严实的小包,折开一看几张邮政储蓄单和几百元现金,合计起来好像是1000多元——这是母亲自我1988年结婚后邮寄给她和父亲的生活费积攒起来的,我最初是寄20元,有了孩子后加到50元,最多不过100元。娶了城里女人为妻,做儿子的也是身不由己。现在,因为婚变可谓是自由身了,可惜,母亲也不在,真实“风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慈不在”。

 

二颂岳母晚年生活安康

一节颂三母

 

    岳母,今年已近80高龄,身体康健,心胸豁达开朗。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我所知的一生生活也是十分的坎坷艰辛。

    岳母是老大,下有7个弟弟和1个妹妹。外公家解放前是开米铺,岳母自9岁就开始给客户送米上门。岳母个子很小,9岁的孩子可想而知,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毫不怨言的承受着不该承受的“重担”,岳母层告诉我,日本鬼子打进福州城时,一天大早,鬼子在她家所在的台江一带大搜捕,警报拉响,她正好驮着一袋米要送给一个客户在路上,听到警报后,岳母便躲在路边的草丛里,个小正好驮着的米袋子压在身上,日本鬼子搜索时没有看见,躲过一劫,等到岳母醒来时已经是傍晚了,原来岳母被米袋子压住后睡着了,可能是太累了,又要帮助家人做生意,又要带弟弟妹妹,还要躲避本鬼子。

    岳母,工作几十年,工种换了又换,下过乡搞过社教工作队,当过药店营业员、当过外贸企业的会计,辛苦一生。如今一个人孀居在13层的房子里,老人不能忍受她的女儿,我还没有离婚的妻子的洁癖和怪癖,选择了自己居住,上午在家看电视搞搞卫生,下午同社区大妈们打打麻将,消遣时光,反而更加爽快惬意。我的妻子在家十分的霸道,我和女儿封她一个86平方米土地上的“女王”,我的婚姻,因为看在岳母善良和慈爱的份上存续了20年,但现在已经无法再忍受下去了,只好选择离开。一次同学聚会上,同学对我说:“醉酒,把你送回家,从来没有见过你的老婆。”我说:“连我都见不到。你们怎么可能见到呢?”我醉酒被朋友、同学送回家,没有得到过妻子一次的照顾,不管春夏秋冬,不让在床上睡,就在客厅、卫生间的地上,甚至还趴在马桶上睡。

    我如今选择离开——离婚,也深知是对岳母的一种伤害,一种不孝,但我如果在与她女儿生活在一起只怕是对老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和不敬。但不管我今后生活如何演变,岳母还是我的母亲,我不会忘记有了岳母,我才有了自己的生日,有了岳母,我才穿上温暖的毛衣,有了岳母我的儿女成长才会无忧。我曾致信,如蒙不弃,岳母是我永远的——妈。岳母回复说,从来没有都是把我当作——儿。

 

三颂嫂娘乡下生活愉快

一节颂三母

 

    嫂娘,这个称谓,我知道的历史上只有包公大人叫过。如今,我不得不叫她——我驻村任职期间吃饭的东家阿嫂为——嫂娘。

    一是照顾生活可谓无微不至。3年在她家搭伙吃饭,尽管每月交了300-500元不等的生活费,但是额外的工作,远不止这个价值。嫂娘知道我晚上不吃肉,就保证早上和中午至少一餐有肉吃,每天早上必备两个鸡蛋,来人时,还得人人都有,这也是按照本洋的习俗去做。

    二是工作接待尽心尽力。为了方便乡亲们找我,不跑或少跑冤枉路,我在她家挂了一块“本洋第一书记群众来访接待处”的牌子,在这块牌子下我不知接待了多少来自本村本乡或外村外乡的乡亲,嫂娘她端茶倒水从不断档,仅茶叶,除了她家自制的几十斤外,还要另外买几十斤,这些茶水钱至今分文未付。

    三是招待我的客人任劳任怨。我在村里招待上级领导或我的同学朋友,都是自己出钱,不增加村部的负担,而且都是放在她家里招待,这也是为了让群众区别是公务还是私人招待。本洋老百姓最反感、最反对就是利用公款吃吃喝喝。而且,每次嫂娘的人力、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不算钱,仅是收取花出去的钱。

    试想,我是为全本洋百姓服务的,她为什么要如此的倾心竭力呢?不是一颗善良的心、宽厚的心、仁爱的心在支撑吗!

    驻村结束后,我写过一篇文章《嫂娘》(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55d193010007qm.html)贴在我的博客里。

    最后我要歌颂的是——

 

母爱如山,厚泽而无杂;

母爱似泉,清澈而远长;

母爱如风,和煦而清凉;

母爱似阳,暖融而光亮;

母爱如蜜,甜美而悠长;

母爱似酒,甘冽而醇香;

母爱如佛,慈善而弥珍;

母爱似花,灿烂而温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