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提示:《村尾厂,是本洋人兴办养殖场的福地
》,直到现在养殖场也没有办起来。看过村尾厂之后,想在那里办个养殖场,一是基于那里的田地基本撂荒,二是基于群众希望养羊、养猪,三是远离村民居住的村寨,符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然而,由于撂荒的田地流转困难,修路费用太高,大型养殖场没有办起,只有一户人家在那里养羊、放牛。如今,去村尾厂沿线的1100多亩的田地已经撂荒90%以上。
驻村任职工作黑匣子(33)
2004年7月18日,星期日,晴,T28℃

腌制池里就是超饱和的盐水浸泡的萘果
今天天气很好。
上午先是去看本洋村第4村民小组组长李肇趁搞的芙蓉李和萘果粗加工厂。前些天就听说村子里有个李子、萘果加工厂,村民对这个李子加工厂的期望值还很高。没有来本洋前,还不知道李子、萘果长成什么样,很想去看看究竟,但就是入户走访一直抽不出空来,昨晚对村干部说,今天要去看看李干厂,总算决定去看了。
还是坐阿甘的摩托车,沿着公路往溪尾乡去的方向走,一路下坡,好像快要离开村子的地界时,阿甘指着前面的一个黄土山丘说:“李子厂就在山上。”我叫阿甘停车,注意一看,一个不足3米宽的黄土路从沥青的公路边凹凸不平地向黄土山丘上延伸。我下车一路走一路看。黄土路上实在坑洼太深处,也能看到一些块碎石垫着,路边上不时还看到因雨,山丘塌方的黄土。这是本洋村山地的特色,没有植被的山,只要下几天大雨,就会有塌方,有时还阻断了来去的路,因此,本洋老百姓除外劳动就有了随手带着或在摩托车上架着锄头的习惯,哪里不通就顺手把它挖通,这恐怕也是山里人一个好劳作习惯吧。
一边走在这个凹凸不平的黄土路上一边想,农民要办个企业真是不容易。我走上去后,阿甘就把我介绍给第4组组长李肇趁认识,他就是这个厂的主人,他们在搭建新厂房,以山丘而建,可以节省一堵墙的成本。
我向他了解工厂的建设和加工情况,他说,现在还谈不上是深加工,仅是粗加工,仅仅是搞腌制而已,即把村民买不去的李子、萘果收进来,浸泡在腌制池里。我问腌制池在哪里?他说就在下面,他用脚跺了几下水泥地板,于是,他就带我参观他的腌制池,走出水泥操场,就是腌制池的室外墙壁,也是依山而挖,依山而建,腌制池的屋顶就是用来晒果水泥操场,也很巧妙。走到室内看到4个腌制池,每个池能浸泡200担左右的鲜果,里面正浸泡着李子和萘果等。就是这么几个大的池子,把收进来的鲜果倒在池子里用超饱和的盐水腌制,非常简陋,但它解决了李子的销路问题,不至于使本村和周边村子的李子、萘果烂在果林里。
我不知道这样的作坊式的加工厂,算不算私人企业?但对本洋的农民来说,就是本洋的一个私人企业。作为省级贫困村来说,无论是小作坊还是小企业是集体的还是私人的,能够解决农民农副产品卖难问题,乡里和县里都应该扶持一把,更何况,大面积栽种萘果树,也是政府当年发动的。
然而,据盖厂房的村民说,乡里不但没有扶持奖励,反而一些部门乱收费。李肇趁讲,本来是一片没有长一棵树的黄土山丘,是私人的自留山,人家愿意给他搞李子厂,而林业站非要说,这是林地山林必须报批,否则就要罚款。我问:“报批手续多少钱?”他说:“至少300元,好处费不算。”他说:“安装一个电表,如果是在汤川乡只要300元,而溪尾乡供电所非要900元不可。”其他的人也说,像这样的名目收费的还有许多。说明一些乡镇干部确实没有把农民的增收、把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放在心里,而是抓在手上要钱。说明中央一号文件到这里就是空文一个、白纸一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