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驻村任职干部村官曹朝休闲杂谈农民 |
分类: 2004-2007三年驻村扶贫日记 |
2004年7月14日,星期三,晴转阵雨,T29℃
我问:“有什么病吗?”
李振范说:“胃病很严重,花了很多钱。”
我问:“您除了搞食用菌,还种粮食吗?”
李振范说:“交公粮、交农业税时,田是租给人家中的,按亩数收点口粮,现在出外打工的多了,就是倒贴给人家种,都没有人要了。”
我问:“为什么?”这个时候在做工的老乡都围过来,
大家说:“种粮亏本,本洋得得田路远,一下雨走路都困难,在家的人能把自己的口粮田保住就不错了。”在我没有下来之前,还以为老百姓把天地当作命根子加以爱惜保护的。没有想到,国家把三提五统、农业税、公粮等法定业务全部废除后,老百姓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问他们:“栽培食用菌就没有风险吗?”
他们说,只要是农民干的活,哪一样没有风险?过去收特产税时,就是收税的人不看收成,只看种了多少袋黑木耳、种了多少平方尺的蘑菇,亏本了他们还是来收钱的。政府只管收钱,不派专家下来指导。
现在,兄弟俩对搞食用菌充满信心,一再要求扶持他们。
李振范说:“一次贷款1000元、2000元都没有意思,起不了作用,最好是2万元左右,能够形成规模。”
弟弟说:“这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不要一年就可以把贷款还上。”
李振范说:“如果有钱贷的话,下半年的9月份就可以种蘑菇,如果是11月、12月才有钱贷,只能是明年种黑木耳了。”
由此可见,栽培食用菌也要抓住机遇,错失一个季节,也就失去一年的收成。看到这一家兄弟俩干得那么起劲,当场没有表态,因为省妇联在我驻村前已经发放了10万元小额信贷在本洋,还要进一步了解。不过,我是打算帮助他一把,况且李振范是党员,栽培食用菌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