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
本报记者许真学发自莆田
“忘不了,老师,您用心血滋润;忘不了,老师,您用汗水浇灌;忘不了,老师,您把满腔的父母情给了我。这份爱刻骨铭心……虽然平日里,我们仍以师生相称,但在彼此心里,早已胜似母子关系,我早已把老师看成自己的妈妈,把她的爱镶刻在我的心灵深处。”台上,福建莆田市荔城岱峰中学九年级学生陈俊山饱含深情地讲述着他与“临时妈妈”——班主任吴老师之间的点滴:庆祝生日时的温馨喜悦,打球受伤时的精心照料,中秋之夜的温暖关爱……感动的气氛感染了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现场观摩会上的每一个人。
12月25日,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现场会在福建省莆田市召开,联席会议制的16个部门参加了会议,会后与会人员一起参加了在“全国流动人口、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莆田市荔城岱峰中学举行现场观摩会。福建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副省长王美香亲自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省妇联主席刘群英总结了2007年全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情况并布置了明年的工作安排。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莆田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庞大的流动人口在为所在地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独特的社会群体。如何让这些特殊的孩子,绽开灿烂的微笑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南平邵武市,“爱心家庭”模式破解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难题。把留守儿童分成若干个小组,一个小组为一个“爱心家庭”,每个“爱心家庭”由一位教师担任“爱心家长”,家庭成员由4名至6名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每个“爱心家庭”还根据家庭成员的情况,取一个喜欢而响亮的名字,如“合作家庭”、“百花家庭”、“芳草家庭”等;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文化主题,如“百花家庭”以环保作为家庭文化的主题,“欢乐家庭”推行“巧巧手”手工制作。“爱心家庭”的管理模式,使留守儿童的生活得到了关照,情感得到了补缺,心灵得到了慰藉。
在三明将乐县,虽然县财力十分有限,但政府还是拨出专款,在全县中小学寄宿生住校期间每周可享受由政府统一提供的10元营养餐费补助,每周一至周五早餐免费为寄宿生提供一杯豆浆和一个鸡蛋,星期二、三的中午、星期四的晚上免费为寄宿生提供腿肉和豆腐。
福州福清市妇联组建一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妈妈队伍。平时,爱心妈妈与各自结对的留守儿童进行不定期地沟通,有的还把孩子接到家里,安排与自家小孩共同游玩、共同生活,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同时结合农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特别关注有留守儿童的问题家庭,开展“平安家庭”示范户和问题家庭帮带活动;结合春蕾助学活动,优先选择留守儿童家庭的贫困女童,让她们不仅得到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还多一个家庭的关心。
2007年,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卓有成效。全省各级领导重视,各部门紧密配合,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团协同、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委书记卢展工今年初在省关工委、省文明办报送的《福建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教育的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基层基础上下工夫,在体制、体系、机制上下工夫,在持续、合力、效果上下工夫,在针对性、适应性、引导疏导上下工夫。
王美香副省长对2007年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要求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握重点,推动突出问题的有效解决。要进一步完善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服务,继续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要进一步维护留守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作好人身安全的保护;要进一步加强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保障,将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逐步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要进一步优化留守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来源日期:2007年12月28日的《中国妇女报》二版头条)

(图片系博主所加)
相关链接:
中国妇女报:一位妇联干部的三农情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55d193010089pn.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