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人性之平等

(2015-06-18 17:11:22)
标签:

杂谈

 

中国人曾经信奉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几千年来,总是百姓多善,权贵寡善,社会多灾多难。西方人信奉性本恶的人性理论,却造就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辉煌。如果我们按照工业社会的传统思维逻辑,性恶论优于性善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随着网络技术进步,信息日益透明,社会规律给人们开了一个大玩笑:善者被人欺,恶者惹人弃,两者都将被淘汰。未来社会,人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待、与自然环境平等相待,才能获得生存、繁衍的机会。

有人说,婴儿一生下来就要吃奶,小孩子到幼儿园就会与别的小朋友抢玩具,这不是性本恶的最雄辩证明吗?但是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婴儿吃饱了奶就要睡觉,小孩子的玩具玩过就扔掉,要靠大人教育才懂得好吃的东西要存起来,好玩的玩具要收起来,而且是收藏越多越好。退一步分析,婴儿生下来就要呼吸,要找奶吃,不正是向世界宣布他的平等生存权利吗?何来自私之有?何来善恶之分?

其实在商品经济早期,人们参与市场交易也只是用多余的物品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遵循的规则就是平等交换,没有多赚取对方利益的动机。到了近代工业阶段,资本的高度集中使其日益脱离生产,变为贪婪攫取利润的工具。于是就有了人的本性就是自私,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个市场经济的假设前提。尤其是上个世纪末,西方一批顶级学者向世界强力推介所谓华盛顿共识,把经济个人主义追捧到极至。

随着信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交易、交往频次快速增长。人们逐渐发现,在交往中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不是双赢而是皆输!人类生产的根本目的也不是攫取最大利润,而是提高生存质量。除了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外,还需要两个最重要的东  西,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它们都直接影响人的生存质量。

理论前沿也从两个方面支持了信息社会回归平等互利的经济学观点。一是著名的“纳什均衡”,二是艾克斯罗德的“合作进化”模型。约翰.纳什用数学方法证明利己主义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肯定是进入“皆输”的陷阱。后来他又在《三人演化合作博弈研究》中进一步证明,“如果交互的生物体或人类被假定为仅有自私、非合作的动机时,合作行为的自然演化是完全不可能的。真实的人类行为显然是由一些复杂并且促进彼此之间合作的本能来引导”。

艾克斯罗德则用计算机建立合作进化论模型证明,人们经过上千次重复博弈发现,无条件利他主义者首先被淘汰;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者也很快被淘汰;阴谋诡计者一度获得最多繁衍机会,但最后也被淘汰;只有平等合作者才能获得长远生存和繁衍的机会5。遗憾的是现实的经济交易不可能一对一重复上千次,因此该模型在现实社会不能收敛,按照利己本能博弈的结果,人类社会还是要陷入“一切人欺骗一切人,一切人坑害一切人”的战争。

制度经济学派一是不乐意变更人性本恶的传统经济假设前提,二是寄希望完善法律制度。但是历史早已证明,完全依靠法律正式约束,将带来任何社会都难以承受的交易成本。我国民工为了讨回几百元的工钱,交不起诉讼费用,城市居民为了验证自己买到的是不是掺假食品,需要几千元的检测成本。

互联网的快速渗透使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起来,在同一个地球村庄,所有交易交往行为都要豁然阳光之下,谁好谁孬,社会自有公论。经济人之间的非合作对抗性竞争不再像工业社会那样有效,人类将进入一个“自己活也要别人活”的闭环系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发现,遵循平等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一个新的经济学悖论正在形成,那就是:“只有为别人创造价值,才能获得个人利益”。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崭新的商业模式悄然兴起。后现代市场经济正在为人们搭建一个三元合作思维方式的平台7。网络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市场竞争必然由同质竞争向异质竞争转化,同质竞争产生对抗行为,异质竞争产生合作动机。在“泛网”条件下,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将实现高度的统一。

如果说人类要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尚要靠利己动机来推动,那么满足交流与尊重需求则要靠平等互动的力量,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则要靠牺牲精神。而个人利益最大、占有欲无限膨胀、损人利己、贪得无厌不过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插曲。有人将高层需求理解为个人长远利益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沽名钓誉),这种简单化的理解是对人类天下为公理想共识的亵渎。

随着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生产资源不再稀缺,占有欲望也不再无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逐渐要被追求公平合理利益动机所取代。其实大众心理早就厌倦了坑蒙拐骗,尔虞我诈、贪得无厌的社会,日益透明的社会一定能摆脱盲目市场经济机理,以平等交易为基础的和谐美好的信息社会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