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12”到底是怎么来的?
(2023-04-24 12:19:58)
标签:
财经 |
这个“12”到底是怎么来的?
关于劳动的价值,马克思曾经推论:十二小时劳动的价值由其中包含的12小时劳动决定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85页)
但是,我的推论则完全不同。今天,我们每人每天的劳动时间都是八小时。但是,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是有差别的。比如,我的劳动质量就非常低,每天的八小时劳动当中包含的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也就是4小时甚至更少。所以,我的八小时劳动的价值就要由其中包含的4小时甚至更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但是,袁隆平先生就不同了,他的劳动质量非常高。他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八小时劳动当中包含的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是16小时甚至更多。所以,袁隆平先生的八小时劳动的价值就要由其中包含的16小时甚至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看看吧,当我们这样说明劳动的价值时,哪里还有什么同义反复的问题呢?
请问,在上述两个推论当中,哪个推论更加符合今天的现实呢?
毫无疑问,用12小时劳动决定十二小时劳动的价值是有问题的。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马克思还会搞错吗?我敢肯定,马克思是绝对不会搞错的,他那样推论肯定有他的道理。但是,你知道他的道理何在吗?
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直接就用12小时劳动决定十二小时劳动的价值了。但是,我则不同。我曾不厌其烦的一再使用“可能”、“甚至”这样的字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是无法直接知道的。(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8页)既然是这样,马克思怎么能够肯定决定价值的劳动时间就是“12”小时呢?
请问,马克思所用的这个“12”到底是怎么来的?
哪位《资本论》研究者能给出一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