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时代(上)
(2022-03-31 21:37:51)
标签:
财经 |
论当今时代
关柏春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吉林 长春130033)
我们今天已经处于电子工业时代,它是从手工业、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大工业逐渐演变而来的。在大工业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曾经同时并存,并一度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呈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态势;但是,后来的形势却发生了逆转,柏林墙倒塌了,前苏联解体了,西方势力渐来渐强,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这说明传统的社会主义失灵了。然而,我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了生机。那么,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它是被生产力所决定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者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工业化生产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各个社会阶段都有自身的特殊矛盾,这些矛盾冲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封建主义还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斯密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主张劳动是商品,这样就肯定了资本主义,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封建主义,从而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到了大工业阶段,封建主义就趋近消亡了,资本主义就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马克思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从而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今天已经进入电子工业阶段了,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是在建设和谐社会,是在建设和谐世界。那么,电子工业阶段又有什么新的矛盾,需要怎样的理论创造,怎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学家对于这些问题都应当做出科学的说明。
一、工场手工业阶段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英国,工场手工业从十六世纪就产生了。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它本身还很脆弱,那时候封建主义还居于统治地位,所以它的发展速度就非常缓慢。
在工场手工业中,人们使用的工具都非常简单,有些还是自制的,生产活动主要还是由人力推动的。工场手工业不过就是规模扩大了的手工作坊而已,其规模仍然有限,雇员的数量也不多,就是到了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企业的规模还是相当有限的,一般的企业也就是十来个人或者十几个人,就是在加工业连45人以上的企业都非常罕见。(参见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6页)他们基本上都是业主的亲友或乡邻,社会关系相当接近。不过,这时的业主和雇工已经形成了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但是,这时的剥削关系刚刚形成,剥削主要还是通过占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式实现的,手段也比较“文明”和“精巧”。(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3页)不仅如此,那时的雇工基本上都是熟练工人,而工场则“依赖”于熟练工人,(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6页)对于“任性”的熟练工人业主们都感到很难“驾驭”,(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7页)这说明雇工对于资本的剥削具有相当的抵抗能力。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工场手工业毕竟扩大了规模,扩大了分工,因而就创造了一种生产力,无论业主还是雇工都从中受益了,因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当时的业主不过就是“小业主”、“小老板”或“小资本家”而已,他还要参加生产活动,还要进行经营管理,他不仅需要雇工,而且也离不开雇工,他们之间不是根本对立的。当然,业主从中得到了较多利益,但是雇工的收入水平受到了农民、小手工业者收入水平的保护,还受到了行会组织的保护,他们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雇工与业主之间当然会有矛盾,甚至发生过斗争,但那都是以工场手工业的存在为前提的。(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9页)那时的业主也会有些积累,但是积累首先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很显然,积累必然会激化雇工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但是,雇工所反对的顶多也就是过高的积累率,而不是积累本身。可以肯定,雇工与业主之间的矛盾当时还隐藏在他们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之后,他们之间相对还是比较和谐的。斯密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6页)他在《国富论》当中充分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斯密坚持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同时认为劳动也是商品,资本收入是资本的自然报酬,这就说明雇工与业主之间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这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者个人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是和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的,有些人甚至还有一小块土地,和自然经济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以自然经济为依托的。这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正在日益发展,但是封建主义还在负隅顽抗。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者说明劳动是商品、资本收入是资本的自然报酬就肯定了资本主义,他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封建主义。应当肯定,他的经济观点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对于反对封建主义和推动资本主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大工业阶段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英国,从1760年开始工业革命,此后就进入大工业阶段了。大工业生产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加速集中,到1840年工业革命完成时就催生了很多上千人的大企业,形成了很多新兴城市和工业中心。
1769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从而就使蒸汽机日益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产中了。蒸汽机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工业革命,标志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蒸汽机的运用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有控制地使用自然力了,并用机械力代替了人力。人力当然无法和机械力相比,机械力的运用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蒸汽机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之后就使工厂集中了大量生产要素,促成了大规模生产,它使生产力发生了革命。在机械动力的推动下,生产活动对于人的体力要求降低了,通过更加细致的分工使劳动的动作简单化了,因而使女工和童工也都加入到劳动大军中来了,同时也使劳动的动作加快了,因而就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结果,一方面提高了资本的生产力,一方面使劳动竞争更加残酷了,这时候劳动者还想通过自己的熟练劳动抵抗资本的剥削已经不再可能了。这样,大工业就以无法抗拒的强大力量战胜了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它使劳动者日益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它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资本加速集中,它彻底地摧毁了陈旧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时候资本主义就取得了统治地位,经济关系就根本改变了,它使陈旧的生产方式革命化了。
但是,大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相对比较匮乏,生产资料还是生产的绝对约束条件,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支配了生产。那时候,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因而也就支配了生产,广大劳动者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成了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财富就要继续组织生产,就要扩大生产规模,就要不断地购买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并使它们结合起来;劳动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必须参加生产,就必须出卖劳动力,就必须和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者付出了劳动,但所得工资勉强能够维持自己的生存,它仅仅相当于劳动力价值,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但是生产资料却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产品越来越丰富,但是劳动人民却日益贫困化。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相矛盾,造成了普遍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使劳动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家运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强占了农民的土地,剥夺了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造就了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他们颁布限制工资的法律,运用国家强制力把工资水平压到了最低限度。资本主义国家还制定了种种法律制度,一方面保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强调他们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方面强制工人劳动,对失地和失业者施以种种刑罚。(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2—810页)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两大阶级的尖锐对立,无产阶级无法照旧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本家就雇用监工进行管理,自己则脱离了管理活动,当时合作工厂的经验说明即使没有资本家的经营管理生产也能照样进行,这说明生产本身开始排斥资本家了,资本家已经成了“多余的人”。(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6页)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经济危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说明资本主义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变为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它无法容纳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了。这时候,劳动人民、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矛盾降到了次要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劳动人民掀起了反抗资本主义统治的斗争。(19世纪30到40年代,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发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那就是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武装起义。)顺应时代的需要,马克思写下了光辉巨著《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他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成果,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创造性地证明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使劳动价值论科学化了。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力商品范畴,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说明资产阶级积累的财富都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同时召唤劳动人民奋起斗争,剥夺剥夺者,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范畴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需要指出,工场手工业经历了二、三百年持续、平稳的发展过程,但是它不可能停滞不前,它必然会向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方向发展。应当看到,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业主和雇工就形成了雇佣劳动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但是,他们之间不是根本对立的,当时采取合作的态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斯密当时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了社会的实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相反,如果当时有人指出存在剥削,并主张剥夺私人财产,结果将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以想象,那时候如果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就必然会使刚刚集中起来的工场手工业遭到破坏和瓦解,那样工场手工业就不可能向着大工业的方向发展,更不可能向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而必然会使社会倒退到自然经济和分散劳动的状态中去,那就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而是推动历史车轮倒转了。当然,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并召唤劳动人民奋起斗争,剥夺剥夺者,但是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他是在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才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马克思发表《资本论》(第1卷)比斯密发表《国富论》差不多晚了一个世纪(91年),那时候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是科学的和合理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时候是劳动者直接占有了生产资料,而且是有其合理性的。比如,工场手工业当中就是这样,工场手工业的历史比大工业的历史还长。再往前追溯,手工作坊当中的生产资料也是为劳动者所有的。很显然,在手工作坊当中作为业主的师傅和被雇而来的徒弟、帮工之间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师傅自然会多得一些。那么,对于这样的问题人们是如何面对的呢?恩格斯是这样说的,学徒和帮工除了工资之外还能得到别的收益,所以与其说是为了吃饭和挣钱而劳动,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学成手艺当师傅而劳动。(参见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7页)所以,大家都能安于现状,和谐相处。手工作坊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师徒之间具有封建等级关系这一面,同时师傅还要传授技艺,徒弟又可以上升为师傅,所以他们之间又有劳动交换关系这一面;师傅是生产活动的支配者,但他是因为掌握了生产的技艺,并承担了经营管理责任而支配生产的,所以师傅占有生产资料也是有其合理性的。毫无疑问,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就发生社会矛盾了,那时候就有人发出了反抗的声音,但是那时的社会矛盾还没有受到普遍的关注,关注社会矛盾的是极少数人,他们更多的是空想共产主义者,有的甚至还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内部。就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说,对于这种新兴的生产方式普遍都是乐于接受的,即使在其中吃了亏的一方也是持欢迎态度的。现在应当肯定,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是到了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候,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才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斯密和马克思分别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理论观点是根本对立的,但是相对于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阶段而言又都是正确的。他们都不愧为时代的骄子,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相对比较和谐,那时候社会需要斯密创造的理论,斯密果然就出生在了那个时代并创造了相应的理论;到了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阶级矛盾就尖锐化了,那时候社会需要马克思创造的理论,马克思果然就出生在了那个时代并创造了相应的理论。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理论创造客观反映了各自所处社会阶段的本质关系,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一战”中,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俄国取得了胜利,之后在“二战”中又有一批国家的无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被打破了,各个国家纷纷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步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在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物质产品相对短缺,但是那时的需求也比较简单,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言,实行公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肯定具有优越性。前苏联最初阶段经济建设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他们的建设成就甚至使西方学者都感到非常惊讶。(从1929年开始,前q苏s联l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3年超额完成了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相反,1929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漫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一次,到1933年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就象陷入了世界末日一样,一片惊恐和哀鸣之声。两相比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在建国以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迅速恢复了生产,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激发了劳动人民的无比热情,每个人都发挥出了冲天的干劲,结果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相反,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涨,经济停滞,危机频发,始终难以摆脱困境。两相比较,东方社会主义社会蒸蒸日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江河日下,整个世界呈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态势。
但是,后来的世界历史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二战”结束后不久,东西方国家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并未充分地发展生产力,国家的经济计划也未能如期实现,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之后都出现了增速趋缓或停滞不前的现象,这说明我们关于公有制的认识是过于简单化了。当然,原来的推论逻辑并没有错,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主张公有制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是,在生产力相对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采取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就有问题了,通过主观计划配置的生产资料并未客观反映各个部门的实际需要,结果造成了损失浪费低效率,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根据他的学历、工龄等非劳因素决定的,劳动者、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和自己的努力程度缺乏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就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结果妨碍了劳动者劳动和经营的积极性,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并没有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甚至和资本主义相比也逐渐失去了优越性。当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初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激发的热情鼓舞下劳动人民发挥了冲天干劲,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两大阵营冷战初期)曾一度取得了显著的优势。但是,长此以往就不行了,革命胜利激发出来的热情不可能持久,长期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必然会限制经济的发展。结果在短暂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发展速度就放慢了,甚至出现了停滞的趋势,我国国民经济到“文革”结束时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相反,西方国家则比较成功地实施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有效地克服了自身的矛盾,发挥了产权明晰的优势,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优化利用了资源,体现了劳动差别,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性,结果使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了相当的活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日本“国g民m收s入r十s年n倍b增z计j划h”的实现为标志,一度出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1960年,日本迟田内阁提出了《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到1970年经济规模增长了一倍,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参见邱晓华:《制造业与强国梦—从国外经验看中国发展》,中新网,2003年7月9日)同一时期,美m国g、英y国g、法f国g、德d国g、韩h国g、新x加j坡p、香x港g、台t湾w等国家和地区也迅速崛起,快速发展。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之间不仅没有缩小或消除差距,反倒使差距拉大了。
那么,资本主义江河日下、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势头何以没能持续下去,甚至发生逆转了呢?这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上面的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公有制并按照计划组织生产,从而就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显现了某种优越性。但是,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充分优化利用各种物质资源,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它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有其固有的矛盾,但是他们发挥了产权清晰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两种制度同时并存的条件下双方都有优势和劣势的方面,究竟谁更有优越性,这还要看谁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经验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但是,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原因,导致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东方社会经济停滞的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