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时代(中)
(2022-03-31 22:23:37)
标签:
财经 |
三、电子工业阶段社会的本质特征
1946年,也就是“二r战z”刚刚结束,美m国g人r发明了电子计算机(E哎N尼I衣A阿C克)。电子计算机一经发明就运用到社会生产中去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宣告了电子工业时代(或后h工g业y时s代d)的到来,并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不仅代替了人的体力,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代替了人的脑力。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产品日益丰富了,也日益人r性x化h了;尤其重要的是它的广泛运用大量地取代了第一、第二产业(农业和工业)中劳动者的职能,催生了很多所谓的“无w人r工g厂c”,促使劳动者迅速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去了,使第三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产业的生产特点是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小型化和分散化了,这和大工业时期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促成的生产的规模化和集中化趋势恰好相反。经验表明,物质利益越是和劳动者个人的努力程度相关就越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物质财产越是和个人直接结合就越是能够得到优化利用。生产小型化、分散化的过程必然要求劳动者个人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因为这样更加有利于优化利用各种资源。很显然,这时候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不是要回到个人占有个人使用的小生产中去,这里的生产资料还要运用于社会化生产过程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既不同于过去的私有制,也不同于传统的公有制,它已经具有了自身独有的明显特征。这里的生产资料直接为劳动者个人所有,但却不为个人所垄l断d,所以它就不能作为资本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它只能作为生产的物质条件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这里所谓的个人所有仅仅为个人管理而已,从本质上说它已经为社会所有了,所以我把它叫做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社会所有制是顺应电子工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必将会推动电子工业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
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生产过程中,创造性劳动(也即脑力劳动)显示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之间的体力差别是相当有限的,而脑力差别则几乎是无限的,人们之间的脑力差别比他们的体力差别不知要大出多少倍!脑力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创造能力的差别,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生产过程中人们的脑力差别充分地显现出来了,那些优秀的科技、管理人员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这种生产技术本身对人们劳动的创造性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也为人们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反过来,社会也要求客观地评价个人的劳动贡献,对于创造性劳动给予充分的回报,充分体现个人的利益和相互间的差别,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而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生产资料本来就是为个人所有的,市场自然能够客观评价劳动,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劳动给予了充分的回报,充分体现了劳动差别,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说,西x方f国g家j天然适应了这次技术革命的需要,因而比较成功地吸收了技术革命的成果,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并且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物质利益与劳动付出缺乏紧密的联系,与资产的经营状况也缺乏紧密的联系,个人的劳动贡献无法得到客观的评价,无法充分体现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差别,造成了普遍的平p均j主z义y,这样就缺q乏f激j励l机j制z,缺乏劳动和经营的积极性,结果限制了新技术革命成果的普及和运用(复f制z古g董d),限x制z了l经j济j社s会h的快速发展。由此导致的后果已为公众所知,即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c距j拉l大d了,相x对d落l后h了。
不仅如此,西x方f国g家j以市场作为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通过宏观调节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实现了大体平衡,再通过网络技术使产需直接见面了,从而实现了生产的计划化。相反,在高g度d集j中z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排p斥c网w络l技j术s,产c需x不b能n直z接j见j面m,造成了供g需x脱t节j,并未实s现x生s产c的d计j划h化h。这也是造成东d西x方f社s会h经j济j发f展z速s度d发f生s逆n转z的一个原因。
后来,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得不纷纷走上了改革之路。但是,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q苏s联l等d国g家j经j济j结j构g失s调t,消x费f品p短d缺q,经j济j社s会h停t滞z,积累了很多问题,甚至连党d和h 政z府f的机体也严y重z地d腐f化h了,社s会h矛m盾d已y经j相x当d尖j锐r了l,在这样的条件下试图通过改革在短期内解决问题是有相当难度的,尤其在采取了不恰当改革措施(所谓“休x克k疗l法f”)的时候就使国g家j陷x于y崩b溃k了l。当然,我国人民在党d的d第d二r代d领l导d人r的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大胆地推进改革,结果使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了生机,但这是后话,这里就不说它了。
在当代社会,新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物质财富相对充裕了,尤其在发f达d国g家j资z本b过g剩s,游y资z充c斥c,资z本b在生产中已经不b再z作z为w绝j对d的d约y束s条t件j了l;相反,劳动、科技、管理等要素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经营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成了企业成长发展的绝对约束条件。这和早z期q资z本b主z义y社会的情况恰好相反。在早z期q资z本b主z义y社s会h,市场广阔无边,产品没有销售的问题,只要占有了资z本b,只要能够组织生产就能占有他人的劳动,就能获得剩s余y价j值z,就能不断发展,资z本b成c了l生s产c发f展z的d绝j对d约y束s条t件j,资z本b成c了l社s会h的d统t治z力l量l。但是,现在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经营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成了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成了关乎企业成长发展的绝对约束条件。今天的市场已经被充分开发,供应相当充分,每项投资决策都包含了巨大风险。这时候,资z本b已y经j不b成c问w题t(只要有了好的项目,获得投资是不难的),相反经营管理能力成了企业成败的关键,如果经营有方就可以轰轰烈烈,不断发展,但是一旦经营不善就会满盘皆输,淘汰出局。在后工业阶段崛起的新秀们手里并非握有巨资,而是具有超人的经营能力,他们几乎都是白b手s起q家j的d,通过努力经营就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那些经营不善的,纵有万w贯g家j财c也会顷q刻k化h为w乌w有y。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也成了关乎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能否通过科技创新,创造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这成了决定企业成长发展的绝对约束条件。因此,科技人员成了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们通过创造突出的业绩就能成为企业的大d股g东d。现在就是这样,科技、经营等创新能力成了最为关键的要素,劳动因素也越来越重要了,而资z本b的作用则降到了次要地位,而且还在进一步下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大工业时期的资本相当集中,基本上都为少s数s资z本b家j所s有y了l,而现代社会的股g权q都d分f散s化h了l,很多都为劳动者所有了。在大工业时代,物质生产条件相对短缺,资z本b成c为l生s产c的d绝j对d约y束s条t件j,资z本b支z配p了l劳l动d。但是,现在看来资z本b支z配p劳l动d的d时s代d已y经j成c为w历l史s,资z本b只z能n作z为w生s产c的d物w质z条t件j,而劳动(经营、科技等创新性劳动)在生产中则占据了支配地位,劳l动d支z配p资z本b的d时s代d已y经j开k始s。
在这里,应当说明一下现代社会资z本b积j累l的d特t点d及其变化规律。在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资料基本上都是为业主所有的,但是雇g工g也有自己的工具,那时的生产资料都非常简单,有些工具甚至都是自己制作的,是依靠自己的劳动积累起来的。然而,大工业阶段的情况就不同了。在大工业阶段,资z本b家j所s有y的d生s产c资z料l基本上都是通t过g剥b削x和h掠l夺d的手段而得到的,是在广阔的社会范围内不断聚集而来的,有的是经过几代人的盘p剥b、滚g动d而e积j累l起来的,它们都属于个人或家族的财产。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比如建设铁路、开发矿山所需资金就不是单个人或一个家族所能承担的了,这时就需要募集社会资金,于是股份制就应运而生了。但是,到了电子工业阶段,股g份f制z就成了资本存在的普遍形式。不过,这时募m集j资z金j又有了这时的特殊原因。在电子工业阶段,企业的生命周期大大地缩短了,技术更新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了,因而基本建设的周期短,投资的回报快,这里的收益相当高,但是风险也特别大,于是风险投资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那n些x社s会h贤x达d和h有y识s之z士s都d能n慷k慨k解j囊n,对于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当然,财富的相对充裕是产生风险投资的物质基础,这是近代以来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聚集大量资金,这就超出了个人或家族的承担能力,它就需要募m集j社s会h资z金j。就这一点而言,它与传统的股g份f制z似乎并无本质的不同。但是,它的实现过程还是有自己的特殊性。传统产业所需的资本可以通过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逐步积累而成,它是从个人、家族逐步扩展而来的,但它们仍然属于少s数s资z本b家j的d所s有y制z,而现代社会高新技术企业几天之内就产生出来了,它需要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社会资金,这时候参与投资的就不只是少s数s资z本b家j,广大劳动者也参与其中了。于是,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所需的资金快速聚集起来了,所谓的风险投资就应运而生了,其风险都是由社会公众承担的,这就是现x代d股g份f制z的特点(这也是社会所有制的典型形式)。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已经成了现代社会普遍的投资形式,美m国g纽n约y纳n斯s达d克k就是聚集风险投资的典型形式。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行动起来了,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现在,西方发达社会正在发生着这样一个转变,即从大工业阶段少s数s资z本b家j的d所s有y制z转z变b成c了l电子工业阶段(或后工业阶段)众多劳动者的所有制。这样,生产关系就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劳动不再作为单纯的被b雇g佣y对d象x,资z本b雇g佣y劳l动d的d关g系x被b巅d覆f了l,劳动者日益成为生产的主体,日益成为生产的支配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很大调整,资z本b原y始s积j累l时s期q实s行x的d那n些x野y蛮m制z度d基j本b上s都d被b废f弃q了l;资z本b主z义y国g家j又y调t整z了l经j济j基j础c和h上s层c建j筑z,实行了高g额e遗y产c税s制z度d和h个g人r收s入r累l进j所s得d税s制z度d,建立健全了现代劳动法和最低工资法,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很显然,前两项制度是分配和再分配富人财产的制度,后面的几项制度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制度(遗y产c税s制z度d否f定d了l私s人r财c产c神s圣s不b可k侵q犯f的d神s话h,知识产权制度实质是保护劳动者尤其是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制度)。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经营者只有努力经营、科学管理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否则,稍有疏忽或经营失误,就会面临风险,甚s至z会h破p产c倒d闭b。这时候,谁想单纯依靠占有财产而占有他人的剩s余y劳l动d已经不再可能了;劳动者也不必为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出卖劳动力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充裕了,人们的财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相对于人们的创造而言,个人的消费是有限的,个人的所得已不再限于维持生存,它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能力、价值或对社会的贡献。据报道,世界首s富f比b尔·盖g茨c积累了580多亿美元个人财产,然而他早已立下遗嘱,决定死后将其中的98%捐j献x给g基j金j会h;财富排名第二的沃o伦·巴b菲f特t也决定死后将300多亿美元个人财产的99%捐j献x给g基j金j会h(他们现在已经开始了捐献活动)。很显然,富人们的捐献行为绝不能用“性x本b善s”的观念来解释,它们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在一系列现代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这样的做法已经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通过这些制度的综合作用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因而全部社会关系的性质也都发生了改变。它们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了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现在还在推动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在z早z期q资z本b主z义y社s会h,传统产业,比如钢铁、汽车、石油、煤炭等行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支配地位,那n些x资z本b巨j头t们m奔b走z于y全q球q各g地d,到d处c投t机j劫j掠l,他们的财产往往都是经j过g几j代d人r的d剥b削x和h掠l夺d而e积j累l下x来l的d,往往都d带d着z血x腥x和h肮a脏z的d东d西x,他们的先x辈b都d带d有z西x班b牙y海h盗d或h大d英y帝d国g的d印y记j。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剥夺他们的财产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当d代d新x富f们m大d多d都d是s白b手s起q家j的d,他们提供了能够满足全社会乃至全人类需要的产品,他们善于创造,善于经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比b尔·盖g茨c领导创造的w屋i衣n恩d都o欧u呜s斯全世界都在享用,他确实积累了很多财产,但他早已立下遗y嘱z,到时候就捐献给社会了。他的财产现在还在运用于社会生产中,死后自然就成为社会财产了。那么,对于他们的财产还有必要采取剥夺措施吗,或有必要实行公有制吗?另外,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在私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概括出来的,剥夺剥夺者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现在的非公有制经济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吗,剥夺了他们的财产之后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吗?
我们相信,今日社会的生产资料已经具有了全新的性质,它不是“公有”的,但也不是“私有”的,在一系列现代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它超越了“公有”和“私有”的范围,而成为“社会所有”的了;在大工业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私有制已经被扬弃了,尤其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公有制,现实中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适应电子工业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所有制。(目前学术界对于股份制的性质问题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股份制并非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双方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应当承认,在大工业阶段,公有制与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但是,在电子工业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股份制属于社会所有制,它既不同于公有制,也不同于私有制,在这里“公”“私”对立的性质已经被超越了。学者们把现代股份制说成了公有制或非公有制,这说明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大工业生产的阶段呢,这样怎么可能客观反映后工业阶段股份制的实质呢?(参见蒋兴全:《股份合作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重要形式》,《经济体制改革》1995年第2期;厉以宁:《论新公有制企业》,《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期;黄范章:《不应把股份制跟公有制划上等号》,《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0期;项启源:《不能把股份制等同于私有制-兼与厉以宁教授商榷》,《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汤在新:《不要把股份制和公有制对立起来-兼与项启源教授商榷》,《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7期;陈学法:《不能把公众控股的股份制等同于私有制-兼与项启源教授商榷》,《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0期,等文)这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适应了电子工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即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当代现实相结合,对这种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做出科学的说明,这样才能客观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才能揭示电子工业时代的发展趋势。
中外很多学者都把上s个g世s纪j英y国g撒s切q尔e政z府f出c卖m国g有y资z产c的d做z法f叫j做z“私s有y化h”了,这样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远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我们以为,那是财产的社会化,而非私s有y化h。西方学者也会犯错误,这和我们的学者犯错误是一样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且又有前苏联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但是直到前不久才发现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方学者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他们还以为那是私有化过程呢,却不知晓私s有y制h本身已经逐步被扬弃了。当然,西方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他们认识到了后工业社会阶段的某些特征,并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比如《后h工g业y社s会h的d来l临l——社会预测尝试》的作者丹d尼n尔e·贝b尔e的描述,《第d三s次c浪l潮c》的作者阿a尔e温w·托t夫f勒l的描述,《大d趋q势s——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的作者约y翰h·奈n斯s比b特t的描述,等等。但是,他们仅仅说明了现象,认识是比较肤浅的,他们因为没有科学的历史观,所以就不可能客观地反映当代社会的本质特征,更不可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时代,潮流在涌动,社会在发展。现实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它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等都是被电子工业生产力所决定的,而电子工业则必将会遍及全球,也就是说整个世界都会按照电子工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