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飙车替身风波,请有点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2009-11-24 03:21:08)
默认分类
2009-07-28 23:57 阅读242 评论8
杭州飙车案一审,胡斌被判3年。双方家长都喊冤。其实,这是正常现象。是否真冤,司法说了算,不需要我等再次凑热闹。但随后闹出的替身风波,确实有点搞笑了。更可笑的是还有若干记者和所谓的评论家们参与其中,让人啼笑皆非,看来,几十年的教育,只培养了两种人,一是愤青,怀疑一切,因为没有思考的能力。二是奴才,人云亦云。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谁的声音大跟谁走,因为奴才从不思考。
先不说根据照片的对比了。肉眼看见的所谓照片的变化,学过美术的人都知道,无论怎么长肉,人的骨骼是定型的,变不了。不过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点难。胡斌本人的照片已经满天飞,对照庭审的照片,是不是胡斌,只需要对照一下那张苏东坡式的脸,就知道。因为那样的凹陷,不是肉能改变的。
最简单的思考方式是,成本计算。胡斌从初中开始一直到现在,有多少老师、同学、邻居和朋友?此外,假设这个替身存在,这个替身有多少熟人,一个人如果试图在这种状况下做到瞒天过海,需要投入的社会和经济成本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并在出现情报学里所说的若干个断点。这样的断点,随时随地都可能断裂,并造成连锁反应。
到现在,没有任何人出来指认认识所谓的替身。而胡斌的同学和邻居却无一例外地指认,此人就是胡斌。但一些记者们还不相信,据说要深挖,查出“替身”背后的|“重重黑幕”等等。
网民怀疑,可以理解,网民不是专业人士,怀疑怀疑,无伤大雅。但在现有的信息下,试图深挖黑幕的记者,则比较让我惊讶了。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对一个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这是当记者的入门时就必须完成的训练。如果这个都不明白,建议还是别当记者,否则产生的可能就只是假新闻了。
根据新闻报道的惯例,该案炒到这个份上,实际上这个案子可能产生的暗箱操作的空间,也基本被挤得差不多了,如果受审者不是胡斌本人,那替身的熟人们早现身了。前提是真有替身的话。因此,记者同行们在想象铁肩担道义的激昂时刻,首先别那么业余。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