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人都有一种深深的民国情结。如文必写民国时期,言必称过去……何况还有那一场被无数王八盖子导演拍滥了的,刻骨铭心凝聚了一盘散沙的古典主义的战争?
《团长》也不例外。一个人,用了最矫情的方式,试图重现一些悲怆的往事。
我不知道这是否成功了,但我记住了一些演员。阿译、王八盖子,还有那个激昂的傻蛋学生。在历史的大潮中,被裹挟的个体,总是以自己以为最正确的方式,将天真进行到底。那段突兀出现的配乐《城南旧事》,与其说是为逝者致敬,还不如说是以最忧伤的方式,哀悼我们曾经的迷失。
其实,用北京痞子式的方式怀旧,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成为自以为是的呓语,好在后现代流行,导演无意去重现主流话语的尴尬和无趣。那无处不在的表白式的“清醒”,矫情的死啦死啦和更矫情的迷龙这样的败笔,才可能被我们忽略不计,这就是一出电视剧,无伤大雅,看与不看都死不了人。
被细节感动是必然的。毕竟,几十年来,我们有意地回避了太多真实的故事。那些最悲怆的故事,在历史的尘埃中偶尔露一小脸,总是让我们胆战心惊。
远征军的故事早已经远去。远征军之后的故事,更让人心惊。
导演总想用旁白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清醒的人。先不说这个清醒是否靠谱,而一个人和一些人的清醒,其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走向,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只要曾经有趣,只要您媚俗得不至于那样恶心,导演先生,我都能原谅你。
感谢导演,和《中国兄弟连》等那些垃圾片子比较,至少,这是一出能看得下去的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