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2016-09-07 09:03:59)
分类: 老胡收藏

前几日家人参加了个同学聚会,照例是喝茶聊天,说起一只景德镇的青花瓷杯,传统釉色颇为珍贵。

景德镇自7-80年代,达到生产的高峰,瓷土(高岭土)资源耗尽,后来也就搞些瓷雕,摆件和日用瓷糊弄人,精髓部分几乎失传,尤其是名声远播的青花瓷。

90年代末,小众的几家窑口逐渐进入玩家的视线,传统烧造,器形师古,釉色雅致,代表就是贵和祥(后来的春风祥玉),小雅和九段烧等。

       先说说贵和祥,据说传承于清朝嘉庆年间“贵和堂”。主要生产青花、青花玲珑、粉彩、各类颜色釉茶具。后来被专做景瓷茶具生意的“京德”公司包窑。这期间,贵和祥为“京德”制作了不少高档的手工茶具。由于主要是代工,这一时期贵和祥几乎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有“京德”款,偶尔也做些明清古瓷的仿品。这也是老堂主主事的时期。通过对早期产品的赏析,我们能发现老堂主重视传统的风格:胎质细腻、釉面匀净、画工精细、器型古朴。底款笔划工整、字迹深沉、发色也较纯正。当然,由于代工和仿制,款识多是别人的嫁衣。在仿款中略有一种拘谨的感觉。这是较早时期的“官当向荣堂”底款。   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随着“京德”在茶具领域里成功的市场运作,“贵和祥”手工茶具在市场上的接受度日益提高,贵和祥的自主品牌意识也觉醒了。他们开始在所制作的手工茶具器底上,打上了贵和祥的款识。但由于与“京德”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张显自我的表现欲显然是不合调的。于是,又不得不在前面打上“京德”的烙印。所以这一时期作品的款识多为“京德贵和祥”。这也是少堂主邹俊开始崛起的时期,而少堂主的崛起对后来“贵和祥”品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时的底款,字体多采用行楷。无论是带双圈的五字款,还是不带圈的六字款,“贵和祥”三字都非常舒畅洒脱,只是“京德”两字略显局促。而产品依旧保持着第一时期的传统风格。 

       “贵和祥”的手工茶具尤为热销。这时,“贵和祥”终于破茧而出,走出了“京德”的暖房,开始在市场的风雨中自己拚搏。除了继续为“京德”生产一部分高档手工茶具外,将其余的精力用来自主制作茶具。并在2005年,名正言顺地为所制作的茶具打上了“乙酉年贵和祥”的六字纪年与堂口款。这是老堂主与少堂主共同主事的时期。这时的底款,无论是带双圈的,还是不带双圈的,字体字形、笔法风格都较为统一,只是“酉”字略嫌生硬。由于打上了纪年款,这样一来,每年就需要更新款识,这会使“贵和祥”的底款变得种类繁杂,不利于其品牌的推广和识别。所以,纪年款也只用了一年就停掉了。  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2006年,随着“贵和祥”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为了更好地推行其品牌战略,统一款识就成为必需。由此,“贵和祥”不再使用以前的纪年款,而改用“景德窑贵和祥”六字堂口款和“贵和祥制”的四字堂口款。同时,还启用了“景德窑贵和祥珍藏”的八字款。这时,少堂主的领导地位已经逐渐确立。此后的产品,在种类和器形上已经大为丰富,质量更有所提高,同时“贵和祥”的品牌也最终被市场接受。这时的“景德窑贵和祥”六字款和“贵和祥制”的四字款,无论有无双圈,多以两纵行排列。而三纵行排列的“景德窑贵和祥”和“景德窑贵和祥珍藏”,在视觉上差些。其实,特意打上的珍藏款并无十分必要。胎骨好、釉质匀、画工细、发色正、器形美的茶具,自然就是精品,就有收藏价值。如果打上珍藏款反觉得俗了。高档的产品或可以用附上作者证书的方式来取代珍藏款。再就是,四字款中最好不用印章形式的底款,应把全手工的旗帜扛到底。

    说起春风祥玉(老贵和祥)的创办人邹俊先生,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邹天成之子。邹教授 63 年陶院毕业,留职任教直至退休。

    邹俊从小在父亲身边耳闻目染,常跟随父亲外出写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得到父亲同事老师们的点拨,中学毕业时即画得一手好画。

       83 年随父亲进入陶瓷学院开始正规的院校教育,学习瓷画和制瓷技艺,前后达七年之久。期间任校办工厂技术科长,厂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邹俊离开陶瓷学院,开设了自己的瓷窑“贵和堂”,烧制以瓶、罐、缸为主的器物,销往南方深圳等地。 94 年开始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叶荣枝共同研发瓷茶具,并为其开办的官富向荣堂茶馆定制器物。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当时景德镇茶具多是大壶大杯的传统器形,虽然十分实用,但委实难等大雅之堂,为此邹俊特意走访了各地的博物馆,阅读古籍善本,借鉴宣德、成化缸杯,康熙若深杯等明清官窑瓷茶具,以此为基础创作出适合现代人品茶习惯的各种器形。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器物上装饰图案同样以仿古为主同时融入了自己的风格。这些作品得到了当时香港文人圈的肯定和追捧。 之后又有来自日本、韩国、台湾等东亚文化圈中的茶道爱好者慕名购买邹俊制作的瓷器。

在同一时期,邹俊还制作寄托款的瓷器以满足国内玩家的需求,这些作品都是倾力之作,由于仿古瓷成品率很低,所以在经济上并没有很好的回报,但这无疑扎实了春风祥玉在仿古瓷器上的功力。

    “贵和堂”号从 89 年用到了 2000 年,同时兼用“官富向荣堂”、“琪雅”、“文博轩”、“春风祥玉”等款式。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2000 年时,与韩国做茶具生意的中国客商吕志岳先生建议把“贵和堂”改为“贵和祥”,邹俊觉得这个名字很好,这便有了众玩家耳熟能详的“贵和祥”三字。之后邹俊工商注册了以此名作为窑厂的名字,但可惜的是忽略了注册商标,以至于在 2007 年后不得不改用如今的“春风祥玉”和“邹俊窑制”款。

春风祥玉的瓷器是仿古瓷器与自创瓷器是齐头并进的。邹俊出身景德镇陶瓷学院,对景德镇的制瓷有着非常系统的认识。其所制的仿古瓷器,大多以元末明初时的青花瓷器为蓝本,器形、笔法、瓷胎厚度、青花发色都经过反复试烧和对比,在此基础之上有对纹样稍作修改。在还原青花铁锈斑,釉里红发绿等传统工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解。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由于早年间经常为茶道爱好者定制瓷器,所以邹俊熟练瓷器之于茶器的需求。在仿制若深杯的时候,邹俊便注意到将瓷杯的侈口向外多撇出一些,瓷胎更薄一些,就可以隔绝杯中热水的温度而防止烫手,这些细节上的设计可能并不被人注意,但是真正精于茶道的人一定会理解邹俊在每一个细节上的良苦用心。

除了茶具之外,春风祥玉也烧制各种陈设器和文房器物,各类瓶、尊、缸、罐、钵、洗、盂都是从历代瓷器的样式改变而来。仅以梅瓶为例,宋元明清四代的样式完全不同,而春风祥玉的梅瓶是以明代早期作品为蓝本,在口的大小和肩的弧度等方面经过了细微的调整,才得以最终成形。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小雅的起名,小而雅致,不登大雅之堂的含义,体现了品牌的含蓄与低调,与小雅大部分产品都是小件相符。《诗经》中《小雅》篇也有待客之道的含义。
小雅主要以茶具、文房为主,是公认的小件之王。小雅工艺考究,只选景德镇本地陶土,高档原矿青花钴料,从泥巴,拉坯,利坯,绘画,上釉等等都是全手工制作。每一款小雅作品,画工细腻,精致,构图一流,仿古而不复古,极具艺术价值。除关注设计美外,还对成器是否好用精益求精,哪里上釉把子、好拿否、容量大小、流水性、口径长短、胎子厚薄、手感是否打滑、是否烫手、底部打磨等都经过长期试验。
小雅的作品有几大特点: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一、看画面:小雅的画面,在仕女和花草鸟虫都特别细腻,仿王步风格叫真实,花鸟虫草也是小雅的主打风格。主要以中国传统仿古风格为主。风格偏柔,偏女性。
二、看发色:发色正宗艳丽,仿古发色,胎子肥润,质感强。
三、看小特点,比如小雅的壶盖都手绘满花宝莲,壶把一般加小装饰:壶杯背部一般不写字,主要是虫草纹。
四、看落款风格,常见有:无底款、小雅、小雅珍玩、小雅珍藏、书锦堂制、杏林轩、玉堂福记、古香书屋、雅玉堂、暗香书屋、碧玉堂制、退思堂志、江西瓷业公司、竹溪、小雅阮定荣誌、小雅阮窑、原闻吾过之斋、青鸟唐韵。
小雅品牌和小雅老板的追求分不开,小雅老板本身就是完美主义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他把每件作品都当成收藏品来做,为品质可以冒一切经济风险。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九段烧,传言在九六年,记者章武先生数访景德镇,足迹遍及瓷都的大街小巷,发现“段窑”产品不但风格独特,而且品质上乘,故感慨而言“如果瓷器能评段位的话,“段窑”的产品可评九段”,遂建议将“段窑”改名为“九段烧”。这便是“九段烧”的由来。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段窑胎骨采用上等原料纯手工精细制作,独家秘制配方发色纯正清雅脱俗,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题材涵盖佛教、道教、经典历史名著等,体现了“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理念,呈现出一种凝重古朴典雅的青花艺术风采。实为一款精巧玲珑莹润无瑕的茶具精品,一定能衬托出您高雅的气质和不凡的品位。
       九段烧的产品晶莹剔透,薄如蝉翼,轻如稠纱。杯面上,述说着历代人物故事,高超的烧制技艺使画面展现水墨国画般的层次感,方寸杯盏上的不同人物,表情各不相同,层次分明。每一个杯子都是画工们精心描绘,一浑一清,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一虚一实。青花之美,就是美在她的温润如玉的瓷质和青翠欲滴的画面。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藏家们眼中,九段烧的青花瓷器以传统人物题材见长,画片选材传统、内容丰富、画工精细传神、器形新颖,“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九段烧的三国系列、十二金钗、八仙人物、雪景山水、十八罗汉、婴戏、天宫图等题材的茶器深得青花瓷爱好者的喜爱。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瓷器是泥与火的艺术,前面的工序做的再好,还需要靠一把火来烧,期间的不确定因素就多了。九段在出厂前的质量把关也是非常严的,发色不到位的,筛掉,釉面有针孔的,筛掉。这些细微瑕疵,即使是内行,有时都不容易发现,而九段瓷器在出厂时能筛下来,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虽然到手的东西价格贵点,但“万里无云”的瓷器,还是值得诊视的。对产品的釉色,青花的发色和质量这几个方面,九段瓷器都是不错的。几近消失的景德镇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